今天自恋一下。先从我写文章,遭到领导表扬,这件小事说起。
去年,我偶然间,看到一个朋友写的文章。看完之后,心里只有一个字,服!我这样一个平时主要写书评的孩纸,真是被他甩了好几条街出去。于是,我赶紧在微信上,向他请教,问他平时都看啥书,我好也买回来,补补自己巨low的大脑。答案竟然是:他平时不看书!晕倒!
要想有高质量的输出,必然要有大量的输入作为基础。那他平时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输入呢?答案是:听罗胖的逻辑思维。
在他的点拨之下,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输入渠道太单一了。虽然我一直知道逻辑思维很有名,却长期迷恋纸质书,忽视了其他的输入途径。于是,我立刻下载了“得到”,把罗胖讲的节目,凡有兴趣的,都恶补着听了一遍。
就是这个无心之举,没想到竟然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有一天,领导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结合《爸爸去哪儿4》这个热点,来写一篇公司产品的宣传文案。经常写软文的同学都知道,想就一个产品,变着花样的从不同角度来宣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可愁死本格格了!我连《爸爸去哪儿》都没看过,只能硬着头皮看节目,查资料。后来,我发现节目中,阿拉蕾是最大的亮点。在反复研究了她的特点后,我最终选择以她的金句频出为写作切入点,以和产品联系起来。
思路确定后,就是写作素材的搜集。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罗胖讲过的一期节目。他在《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中曾经说到,他在美国看到过一个统计,在孩子长到四岁之前的这个阶段,美国穷人家庭的孩子与富人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大概3000万个单词。穷人家庭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他的智力发育就被锁死在一个水平线上,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我查了资料,其实,罗胖所说的就是教育界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30 Million Word Gap)。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学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八十年代在美国所进行的长期追踪研究。
至此,我这篇文章的思路和素材终于有了。谢天谢地!于是,我赶紧写文章,交作业。
没想到,这个文章发到朋友圈后,效果特别好,后来遭到了领导严重的表扬。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是通过收听罗胖的节目,不知不觉间提高了认知水平,才写出了宣传效果不错的文章。
尝到了罗胖带给我工作中的甜头,我又乘胜追击,在朋友的建议下,在“得到”上订阅了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每天听万老师讲课,我又增长了不少见识,脑洞大开,感觉功力大增(虽然这可能只是一种幻觉吧~)。在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上线后,我毫不犹豫地就又付费订阅了。甚至,我还成为了古典老师创办的橙子学院的会员。我在通过听的方式,每天大量吸收着新鲜的知识。
罗胖说,阅读唯一的目的就是升级自己的认知。虽然我之前也有阅读的习惯,但是自认为还是处于读书的初级阶级,我渴望读到大量优秀的好书。于是,我也开始看逻辑思维推荐的图书。虽然《时间的朋友》之前我已经读过一遍了,但是在朋友的盛赞之下,我正打算看第二遍。万老师写的两本书,我也都买到家中,准备认真学习。罗胖大力推荐的《人类简史》,也是不容错过的必读书。
和周围的小伙伴没交流之后,发现罗粉太多了。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是各自订阅专栏的特色,心里盘算的是,我是不是也要订阅这个栏目。逻辑思维推荐了武志红的新书《巨婴国》后,朋友圈立刻就有好多朋友开始晒这本书的照片,晒读书的感受。罗胖跨年演讲以后的好几天,我的朋友圈里还是各种关于演讲的转发和分享。
忽然发现,罗胖的团队在强烈影响着大家。谈论“得到”,似乎也成了小伙伴们沟通时,迅速找到同类的方式。如果你连一个栏目都没有订阅,甚至连“得到”都不知道是什么,那明显大家就不是一类人,没啥可聊的嘛。
不仅仅是听他的节目,订阅“得到”专栏,读他推荐的书,他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把他推崇的“认知升级”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此时,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似乎成为了一件可耻的事情。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想要不被后浪干掉,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学习的方式,使自己成为后浪。而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逻辑思维这个平台,来不断充电,升级认知。
逝去的2016,相信大家都通过这种方法,都得到了很多不同的收获。崭新的2017,希望我们一起,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