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书看到这里:
自己就被吓到了。“专家不轻易冒险。”而自己现在做的英语教学实验——每一个单元只选择两篇重点文章来熟读背诵就是一次冒险。
自己被作者说中了:可见自己还不是专家。自己还得意的把他当做是自己有勇气。还告诉身边老师,这绝对是还存在着表现型心理。
实验两个星期后的现在,本人一直在纠结,这个实验的有可能出现的盲区:
1、学生没有得到统一了解课文里的重点知识;
2、学生也没有得做同步练习。
3、另外对于单词,现在为止只是还停留在让他们拼读、会读而已。接近一个月没有让他们抄写过一颗单词。
那么怎样做到规避实验的风险,安全地让学生们稳步的提升英语水平?
课本里的知识重点一定需要弥补。同步练习里的练习也一定得做,练习页针对性的重点讲。在课堂上自己还需要增加些活动,得让他们上台来表演,让学生得以运用英语,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组织学生大量反复朗读两篇文章。在这两周里取得的成效,基础好的,的积极肯学的接近十个,已经能背诵。剩下的大多数四十来人达到会读的能力都觉得是一个难题。
一周五节课,现在自己是觉得时间少了。额外自己就抢占了星期二和星期四的早读前的二十分钟让学生们学习英语。
现在发现一个现象:有些同学逐渐开始放弃学习英语了。又怎么能挽救他们呢。再次重申让学生们明白学习英语的诸多重大意义。
我也希望这个实验是这样:万事开头难,一旦学生们度过了刚升级为熟读并且背诵课文这一学习英语方式的难关产生的心理之后,会产生复利效应,他们会触类旁通,会提高效率。
有意运用元认知思维反过来想:
1、他们达到会自己拼读单词,仍然需要反复大量培训与练习。甚至不间断的反复复习音标。
2、同样作为班主任的现在。自己在上英语课前,不再像上一届花时间强调纪律。目的是让大家有个轻松的心情,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英语。
3、为了挤时间,我已经刻意在打开多媒体设备的时间里,让同学们朗读课文或单词。强调纪律的时间已经转到下课的前几分钟。这是一个聪明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