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他们承载着爱与希望来到这个世界。我们该怎么爱他?
记得我小的时候,只有等到过年才能穿新衣服,想买个新文具需要省下自己的零用钱自己攒钱买。但是,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要好得多,喜欢的或是想买的玩具、衣服、零食总是很容易能得到。我们不想让孩子在生活上受委屈,总想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好一点的生活环境。但是,只是在物质上不困乏,孩子成人后就能感受到幸福吗?
其实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标准不同,所以感受的幸福也是不同。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做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简单的背负着爸爸妈妈的期望、或是按照社会层面上的“成功”标准去生活。
我开始去学习、去思考怎样去爱我的孩子?
同等的对待你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作为父母,我们虽然生养了孩子,但没有权利去决定他们的需要、感受、情绪和成长道路。有的妈妈说,我很尊重他啊,他想要什么我给他买什么。但是我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应该是相互的。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也要尊重你自己。如果养育只关注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大人的需要,就不是相互尊重。会造成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而缺乏勇气。如果养育只关注大人的需要而忽略孩子的需要,也不行,会导致孩子恐惧、缺乏主见或叛逆。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应该平衡,既不娇纵,也不惩罚,在爱的环境中一起前行。
欢迎孩子的错误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孩子天生不会成为“完美”,父母也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在亲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和孩子都会犯错。但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犯错就是不好的行为吗?犯错本身没有错,而犯错了以后竭力掩盖,从而撒谎甚至深陷困境。不要害怕孩子或者自己会犯错,犯错以后也不要自责、内疚、消沉、沮丧,而是在错误中汲取智慧才是真理。犯了错,我们或者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道歉,并努力解决由于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问题才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共同制定并遵守家庭规范
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日常行为规范,比如作息时间等等。制定了以后,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约定并执行。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你一边玩着手机却要求孩子在一边认真读书,孩子心里怎么可能甘心和服气?对于孩子,放弃说教、唠叨和责备,或是每次再给他一次机会,下次再按时睡觉,都是不可取的。而且会让孩子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与其收效甚微,不如家庭成员共同执行。
陪伴不等同于陪着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陪伴很重要,特别是三岁以前的孩子。但是,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心无杂念、全心全意的陪伴呢?陪着孩子,看着孩子在你的视线内不会有安全方面的危险不是爸爸妈妈能做到,这些事爷爷奶奶、阿姨、甚至与孩子毫无瓜葛的陌生人也能做到。所以,去陪伴他,去和他一起体验泥沙的乐趣,即使很脏;去和他一起读绘本,即使故事你自己小时候已经听过百遍;去和他一起观察花花草草,即使在别人看来很幼稚;去和他一起去做游乐场的项目,即使都是儿童游戏……放下你的时间、你的身份、你的骄傲,陪伴孩子感受这个世界。
言传不如身教
我们都知道阅读的习惯很好,可父母自己有多少人等坚持阅读。我们都知道被领导训斥的感觉不好,可是当孩子牛脾气上来,打滚哭闹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忍住不当众责备。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要勇敢,不怕困难,想办法克服,但是,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时候是否也曾退缩?……我们都知道……很好,很对,但是我们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我们一面放弃自己不想做的事,一面让孩子要持之以恒,这种事恐怕很难实现吧。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家教。任何行动都胜过语言。所以,不要为自己和孩子设定“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想让他成长为什么样,自己先做到什么样。
用爱和行动坚持到底
面对“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也许能不训斥他一次两次,却不能始终做到次次不生气不失望。也许当时,你放弃自己的原则,哄他买个棒棒糖或是满足他当时的要求和欲望,可能会更容易结束哭闹,但是能彻底解决问题吗?那下一次他在哭闹?是不是还得用同样的方式停止混乱的场面。孩子会想啊“只要我哭我闹我想要的就能满足”。溺爱或是惩罚只能立即停止当时的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这不是父母能更快的起作用而希望孩子变成的样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到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先知》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