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寒的危害有哪些?
1.宫寒是手脚冰凉的根源
2.宫寒是不孕不育的罪魁祸首
3.宫寒的女人腰膝酸软气色差
4.宫寒导致女人夜尿频多、爱遗尿
5.宫寒让女人房事冷淡不和谐
6.宫寒是女人月经紊乱、痛经多
7.宫寒的女人易流产
8.宫寒是黄褐斑、黑眼圈的反复发作的根源
9.宫寒让女人肥胖身材走形......等等
二、什么是宫寒?
所谓宫寒,顾名思义就是子宫寒冷。中医所说的“子宫”与西医所指的子宫不同,它的范围要更大些,包括子宫、卵巢等多种器官。宫寒是指妇女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出现的下腹坠胀,疼痛,得热则缓和,白带多、痛经、月经失调、脉沉紧、舌苔薄白多津为主要症状者。宫寒是中医理论下的病名,不能与西医的具体病名来套,但是西医临床常见的一些妇科急慢性炎症可以用宫寒辨证治疗,在临床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宫寒有哪些症状?
“子宫寒冷”并不单指某一种症状,而是中医学对患者形形色色临床症状的总结,例如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且色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热敷后疼痛可得到缓解;白带清稀量多;严重的才可造成不孕,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等,典型症状主要表现如下:
1.发胖。宫寒者的另一表现是浑身发胖,并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月经过少、不排卵等症状。子宫热量不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理机能,脂肪就充当起“护宫使者”,子宫越冷身体就越需要囤积脂肪,从而引起发胖。
2.月经异常。经前小腹有坠胀感,白带清稀量多;、腰酸或痛、两乳胀痛等现象,少数有反胃、作呕反应;行经腹痛,小腹发凉,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月经色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热敷后疼痛可得到缓解,个别女性痛经达到难以忍受之程度。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等。
3.下腹寒冷有时作痛,经期有时错后,色淡而量少,精神较差,平时腰酸腿软,小便较多,月经量少,性欲减退,舌质淡苔白,脉沉。真阳不足的则腰酸如折,面色黯黄,自觉下腹部不暖,四肢不温,主要脚冷而疲软,口淡而无味,喜食辛燥,月经略有错后,有白带,小便频或失禁,舌质淡,苔白腻而滑,脉沉弱。
四、宫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与体制有关 临床上造成“宫寒”的原因很多,它一方面与体质有关,例如那些平日里就怕冷,手脚容易发凉的朋友,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就易出现“宫寒”。
很多女性天生体质较寒:四肢容易冰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喜欢喝热饮,很少口渴,冬天怕冷,夏天耐热。这就是寒地宫现象。
寒性体质大多由后天因素造成,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过劳或易怒损伤身体阳气……这些是让身体偏寒的常见问题。
2、与生活习惯有关 另一方面,生活习惯也会造成“宫寒”。有些女性朋友特别爱吃冷饮,或者为贪图凉快,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或者是为了漂亮,在冬天也着装单薄,这些习惯都易因寒冷邪气侵袭而导致“宫寒”。
五、宫寒怎么调:
1、月经期间调养:用红糖、艾叶煮水喝,以暖宫散寒祛瘀。在例假前三天每天喝红糖水,以增加排量,更好的让月经排除干净,也活气血,暖宫。
2、日常进补:枸杞子、核桃、龙眼肉、大枣、桑椹子、当归、鸡血藤、生姜和鸡肉或者羊肉煲汤,汤水具有温肾助阳、填精养血之用。多吃补气暖身的食物例如核桃、枣、花生,让先天的不足由后天的高能量来补足,不用担心上火,宫寒体质属于火气不足,不容易出现火大体热的症状。
3、茶饮调养:红姜茶,取红糖50克,去皮生姜4片,温火煮四到五分钟。月经来时坚持喝几天。平时一周左右喝一次。长期坚持,宫寒症状就会减轻。也可用黄芪、大枣、或者当归泡水喝或者煎服,补气调血,使得气血双盈,这样也是有效驱除宫寒的方式。
4、中药泡脚:艾叶、肉桂、花椒煮水,用以浸泡双脚,具有温肾散寒、温经通络之功。
5、日常运动:“动则生阳”,寒性体质者特别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质。快步走是最简便的办法,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6、艾灸疗法:艾灸神阙、百会等穴位以调理奇经、暖宫散寒。或灸肚脐正中直下1.5寸处的气海穴和肚脐正中直下3寸处的关元穴,每日一次。加八髎排毒
八髎穴位对我们人体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特别是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而且对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八髎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步骤阅读
方法/步骤
1
八髎穴不是一个穴位,它是一组穴位,所以合称一起就叫:八髎穴,有八个点,左边四个右边四个, 分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们腰骶的部位。八髎穴中的“髎”一般来讲在人体当中穴位以“髎”来命名的,这样的穴位一般来说就是一些骨 缝或者说有孔的位置上才称为髎,而且这个孔是比较深的。比如像人体上一些穴位:肩髎、天髎都是骨头上大的骨缝或者是骨头上重要的标志。一般在骨缝上的穴位 都叫“髎”穴。腰骶上的八髎穴就恰恰在我们腰骶的骶骨分排着,左边有四个,右边有四个叫作骶神经孔。
八髎穴的位置怎么找
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时,爬在床上,臀部肌肉上面明显有两个凹陷,就是美人窝,八髎穴位于美人窝往下内侧,恰恰是骶骨所在的位置。如果找不到美人窝,可以找髂 后上嵴,简单来说就是把手放到腰带上(平时系腰带的地方),从这个位置稍微往下一点,用手去找,可以找到一个圆形的骨性凸起,在它和背部的正中线之间的中 点就是上髎穴的位置,用手四指一放,就把四个穴位都找到了。
2
【按摩八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八髎穴位对我们人体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特别是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
2、对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揉腰骶,促进腰部的气血通畅,对老年人的保健有非常关键作用和意义。
3
【温馨提示】
人体的脏腑器官出现疾病往往是通过穴位的异常表现出来的,人体都有哪些穴位,又主管哪些器官呢?怎样按摩穴位可以祛除疾病呢?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普通人来说,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给自己治病吗?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程凯将为您讲解人体主要穴位的自助按摩方法。在我们人体项背底部分布着八个经穴,它对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脘穴
1. 所属经络
任脉
2. 位置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3. 主调病症
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疳疾,黄疸,水肿。
4. 穴位图
5. 取穴方法
取一标有二等分的弹性皮筋,将皮筋的两头与肚脐、胸前联合中点对齐拉紧,皮筋的中点对应处即为此穴。
天枢穴
1. 所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
2. 位置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3. 主调病症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绕脐切痛,水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以及肠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4. 穴位图
5. 取穴方法
从肚脐中旁开3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关元穴
1. 所属经络
任脉
2. 位置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3. 主调病症
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早泄,白浊,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尿潴留,尿道炎,盆腔炎,黄白带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少腹疼痛,霍乱吐泻,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等。
4. 穴位图
5. 取穴方法
仰卧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线直下4横指处即为此穴。
子宫穴
1. 所属经络
经外穴
2. 位置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3. 主调病症
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阑尾炎,盆腔炎,鼻丸炎等。
4. 穴位图
5. 取穴方法
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
归来穴
1. 所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
2. 位置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3. 主调病症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遗精,阳萎等。
4. 穴位图
5. 取穴方法
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沿前正中线向上1横指,再水平旁开3横指,按压有酸重沉闷感处即为此穴。
中极穴
1. 所属经络
任脉
2. 位置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3. 主调病症
小便不利,早泄,遗精,阳痿,遗尿,小腹痛,白浊,疝气偏坠,阴痛,阴痒,阴挺,产后恶露不止,水肿,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痛经,子宫脱垂,盆腔炎,尿潴留,尿失禁等。
4. 穴位图
5. 取穴方法
仰卧位。取一标有五等分的弹性皮筋,将其两端与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肚脐对齐拉紧,该皮筋上1/5与下4/5的交点处即为此穴。
三阴交穴
1. 所属经络
足太阴脾经
2. 位置
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3. 主调病症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睾丸缩腹,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4. 穴位图
5. 取穴方法
侧坐或仰卧位。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示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的交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八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