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分了!这样的人也配做父母?!”
“孩子是捡来的吧 ?不应该马上看看受伤没吗?”
“这是什么神经病,根本不配做家长!”
......
是什么事情,让人情绪上头,忍不住破口大骂呢?
最近,人民网发布的一则“孩子不慎跌落电动车被家长踹倒”的视频,引来7亿人围观:
视频里下着小雨,一位身穿雨衣的家长在等待红灯的时候,起步太快,导致后座的小女孩不慎跌落。
小孩赶紧爬起来,一边追跑一边喊,家长似乎根本没听到。
好在后车司机一路狂按喇叭护送,在转角处家长停下了,可没想到,家长竟然一脚把孩子踹倒在地!
叔能忍,婶也不能忍!刚看到这个视频时,我忍不住一阵心疼:
可怜的孩子,前一秒从车子上跌落还没缓过神儿,后一秒又被家长一脚踹倒,心里该有多委屈啊!
后来拍视频的人称,家长以为小孩自己下来后在路上跑,觉得很危险,就心急了。
心急,就可以对心神未定的孩子再踹上一脚吗?这难道不是在推卸责任?
讲真,那些情绪不能自理的家长,太擅长把羞耻感丢给孩子了!
明明自己的失误,却不接受自己会犯错的现实,转而打骂孩子,仿佛错误都是孩子的。
更别提,遇到孩子是错误方的时候了,指责声更响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不在公众场合批评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起码的保护!
可惜,多少父母一生都在做子女的差评师,更不分场合。
曾经在重庆某个街头,一位母亲因为孩子不慎打烂了家里一个花瓶,竟然气到把孩子衣服脱光,当街殴打。
大冷天的,孩子的屁股被打得通红,打完还要让孩子光着身子跪在家门口。
这样的事情,看一次让人气愤一次!虽然后来警方赶到,对这位母亲进行了严厉批评,但孩子内心的阴影已然存在。
孩子可能永远记得:
那年冬天,“我”被妈妈当街殴打,赤裸的身子,被旁边两个同龄玩伴直勾勾地盯着......
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叫“羞耻”。
孩子做错事,家长歇斯底里地对孩子一顿打骂。
然后呢?
家长情绪是发泄完了,孩子的心里也被重重地砸了一个坑,感觉像被全世界丢弃了一样。
肢体上的打击还不够,那些“可怕”的家长,往往还带着语言的攻击。
网友分享,她的女同学晚上晚回家,被自己的妈妈说,“你去做鸡回来了!”
那是自己的亲女儿啊,这样伤自尊的话怎么说的出口?还是在女儿同学的面前。
不敢想象,那个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心里已经“自杀”过多少次了。
心理学家帕特里夏所说:
破坏性的羞耻感是一场精神危机,羞耻感涉及整体做人的失败。
于是他们迫切地想要逃避羞耻,逃避现实,萎靡不振,甚至以极端的手段进行对抗。
上个月,“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后跳楼身亡”的例子令人心痛。
起因是一名初三男生在教室和同学打扑克,老师发现后责令家长进行管教,母亲在走廊里先是训斥,后连扇两个耳光。
母亲永远都不曾想过,自己走后儿子犹豫了几分钟,义无反顾地转身从楼上跳了下去。
那时的他是愤怒的、感到羞耻的,但他无法伤害母亲,只好选择了逃避那可怕的羞耻感,通过伤害自己的方法,来给母亲相应的“痛苦”。
养育孩子最糟糕的莫过于此,自己倾尽所有,亲手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文学家蒋勋曾说:
“我们有时候不知不觉在限制孩子,甚至以爱之名。”
因为爱太伟大了,伟大到它可以成为一切的理由,就算是无理、伤害、打骂、发泄我们都可以用“爱”来解释。
什么是羞耻感?
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心理学家Gershen Kaufman认为:
羞耻是灵魂的疾病,它是自我体会到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
羞耻是我们体内感受到的伤口,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
直白讲,羞耻感就像一张遮羞布,扯开了这层布,就好像在告诉别人“没错,我就是很差劲”一样。
这不是我们身为父母该丢给孩子的感觉,取而代之,我们对孩子应对多一些耐心和肯定。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出口六月寒。
家长的健康鼓励,会建立孩子的内在评价系统:别人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的马飞,因为父亲坐牢,经常被小伙伴欺负,周围人也都觉得他父亲是罪人。
老师说他“缺根弦”,母亲觉得他“笨”,教导主任更是反复强跟他说:“煤球再怎么洗,也成不了钻石。”
所以,甚至连马飞自己也觉得,“嗯,我是个糟糕透了的笨孩子。”
只有爸爸马皓文很坚定地告诉他:
“所有人都说你是废物、笨蛋、蠢货,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远不是!”
正是因为爸爸的这句话,马飞曾经长期被否定打击的黑暗生活,突然有了光亮。
他开始学习有动力,内心的力量也开始恢复。成绩进步、成为航天员,顺利返航,这一切都受益于,爸爸对自己的鼓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说的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
他会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这是一种正向的向上生长,是孩子该有的成长。
蒋方舟在节目中讲到:“大人与孩子的世界比例是不同的。”
你的每一次差评,对孩子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当众责骂羞辱和伤自尊的玩笑,就像一把刀子在他们身上狠狠扎下,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疤。
长大后,也常常涌现出自惭形秽的情绪,缺乏安全感和对人的信任感,总是会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世界的一切美好。
甚至,还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症的几率。
所以,拒绝极端打骂,拒绝语言暴力,是对孩子最该有的保护。
类似下面这些伤人的话,以后请别再对孩子讲了。
“你都多大了,怎么还......”
“你是猪吗?这个问题我说过多少遍了?!”
“我辛辛苦苦供你吃穿,你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
“你一辈子都没出息!”
......
如果伤害已然发生,我们也一定要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念:
犯错是正常的,犯错并不意味着“我”没价值、没尊严,“我”依旧是值得尊重和认可的。
我们要给予孩子击退羞耻的勇气,坚定地陪伴他们走出来,尽可能的帮孩子治愈羞耻感带来的伤害。
泰戈尔曾在诗里写的那样: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并给你光辉的灿烂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