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说道了一个本质现象:天长地久。那么天地为什么能永远存在呢?这就在于ta无心的生养着万物万类,不曾厚爱那族使之长生不灭,亦无憎恨使某类使之无可生存,ta不取不求,对万物万类都有颗“无私”的心,故而能长生不灭。圣人领悟了这样的自然现象从而实践到自身,懂得谦退礼让,无个人之私而力为义之当行的事,如此世人没有忘记他反而对他敬重有加、热爱欢呼,自愿拥护他成为大家的指引者;圣人亦不欲与世人争利,一生行事都想置身于名利场外,却因“大公”而名随身不去且利熏熏而来,反而成全保全了自我。由此可见,做人做事不应带有太强的个人目的或者功利性,志存高远且愿景光明具有包容性,那么以无私之态奋勇拼搏必然能顾全他人而又成全自己。
由此可以了解到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生就在于ta的“无私”。但“公”与“私”却是一个人为的概念,其本质应是不存在的,其实质又无绝对的量化标准。所以对于“道”、“天地”而言并没有“无私”和“有私”,因为ta 的“长生”,在无限的时光长河里即便以人为的“公私”概念作为是非的评判标准一切也必能归于公平。当然在物种个体几十百年的命数中,个体的必然消亡又会使同类不免悲伤落寞,感叹“天地”、“道”的无情自私。
那么对于普通的你我而言,如何看待个体的“私”和天地的“无私”呢?
我想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类,如果万物万类一直存在着那么必然需要消耗不知凡几的资源。虽说这天地间的万物生养都是“无中生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但未必表示只知“生”不知“亡”可行永久。我想冥冥之中必然有我们不知的“道”在运行着,必然有着生与死的循环轮转,否则必然有资源损耗殆尽的一天,必然有着平衡失去的一日。所以个体的消亡是对“道”的回归甚至说修补,“道”因此而全了长存,这是“道”的“私”。“道”的“有私”尽管对个体而言是悲伤的,但任何个体或种类均是因“道”而生依“道”而存,若“道”不存则万物万类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又恰恰说明“道”的“有私”是对万物万类的“大公无私”,恰恰是ta生养了万物万类,保全了万物万类,只是ta成全的一个族类而不是个体,这同样是伟大的“无私”。
一切生于“道”又归于“道”,是“道”的自然,是“道”身的平衡,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是真正的“无私”,所以古人说“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古之圣人恰恰明了了其中的关键,所以力行于个人的修行和处事原则——以无为作有为,以天下为公,以他人为先,舍身忘己。圣人如此之后反而成就了自我。所以这世间的一切果并不是能强求得到的。当你能以包容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周边的人和事时,必然会因放下而轻松,收获更多。
这两年国家提倡“万众创业”,所以不管男女老少的齐上阵,一个个浑身是胆、壮志凌云,口号喊得声震天,可真正成功的却没有几个人。究其原因,必然有着以下两点。
一是没有愿景,目的不明确,做事只是一腔热血,甚至创业只是蹭热点。这样的人往往只是三分钟热度,想法肯定是“百变大咖秀”,今日不知明日思注定是一天一个想法,一遇到困难就想着绕路或者大打退堂鼓,如此肯定难以成事的,正如老子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以要成事必然要有愿景且要是长远的并制定相应的长久计划严格执行。
二是愿景还是有的,但只是创始人一个人的,与其他人几乎没有太大的牵涉,不具备强有力的包容性。这样的后果是必然无法建立起具备共同价值观和焦点的团队,创始人以外的人员不过是纯拿工资的“外人”,所以事业的成功与否与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借用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来说就是除了个体最基本的生存价值外(当然换家公司这种基本价值也是可以随时收获的),关于内心的自我实现价值没有丝毫。这就必然无法凝聚团队的人心,也就无法聚集大家的智慧和行动力从而使事业存在并发展起来。
所以一个人要成事必然需要志向远大、愿景光明,有着广博的心怀、包容的心态并辅以强壮的体魄和强大的内心。心有天地而无私,身离名利而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