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自己结束了留守的5年。在县城终于有了属于爸爸妈妈的房子,我和妹妹终于可以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了。在县城刚盖完房子,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为了我和妹妹的学业,父母依然搬进了刚建好的房子。记得非常清楚,连一样像样的家具也没有。吃饭是用那种特别小的桌子,睡觉是以前农村。那种特别古董的床。估计每个父母都这样吧,为了子女能够有更好的条件。都会尽可能的满足,自己,吃尽多少苦都无所谓。自己为人父母后自然也会这么做。
当时家里没有电视,晚上还要去隔壁家阿姨那边看。有时候隔壁家睡觉了,社会去另一家隔壁。有时候甚至趴在人家窗户那边看,周围的伙伴年龄都比自己稍微大一点,加上自己又是农村过来的,有时候显得格格不入。为人父母之后才知道环境是有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孩子小时候的环境。如果条件太差,长大后真的会自卑。还有就是小时候有父母撑腰,长大后的孩子明显就更自信。也不会有那么多代沟,农村的孩子和父母基本上都是有代沟的。城里的就不会。这个也是让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或许真的就是农村的父母也为了生活已经竭尽全力了吧,呃,城里的孩子则不一样,最起码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去陪自己的孩子。也有更多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对自己的父亲无话不说,所以就没有了代沟。而农村的则完全相反,和父母基本上说不上什么话,尤其是留守在家的,一年到头都不都见不上几次面的那一种。在城市上学的几年中慢慢认识了新的朋友,有的也成为了发小,更多的已经没有联系了。有的甚至碰面了都没什么好聊的,可能是每个人从事的行业圈子都不一样了吧。
在城市读小学的4年时间里,自己的成绩虽然很一般,还是过得很开心的。毕竟自己花了一年的时间才适应过来。刚搬出来那一年,其实也是挺心酸无奈的,很多都不适应。妈妈为了挣生活费基本上都不在家,爸爸都外出工作了。所以那几年其实过的尤为辛苦。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比留守时期要好一些。这就是我们90后的童年,基本上都没有父母全身心的陪伴。为了生活父母不得已远走他乡,为了生活而努力。
90后基本上也为人父母,现在也能够理解父母为了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但是为了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舍弃。转眼20多年过去了,自己也变成了所谓的“城里人”。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或许这就是目标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目标。从农村到小县城,从小县城到大城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父母已经跨出了一步,我们则应该再向前跨一步。这就是我们年轻人的使命。回头想想,儿时玩伴今何在?或许小时候鲁迅里边的课文早已告诉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