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终前的遗言是着力即差。按照后人的理解,其意是凡事不要过于强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切皆需顺其自然。
说到底,我们所有的跋山涉水都是为了最终的返璞归真。不过,正如春种、夏长、秋收和冬藏的天道一样,万物成长的规律也需遵从这样的形迹曲线,展开其生生不息的无休止轮换。还有,你一定会抵达心如枯井的阶段,但如果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请问,生命本身斑斓的色彩究竟又该从何而来?
事实是,正是因为种种牵挂,人们才不会轻易舍弃这欲说还休的人世间。从个体角度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落叶之静美当然是最佳的选择。但只要置身于这烽火狼烟的红尘中,至少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过谁始终都能保持美美坐着的悠然情态。
还想说,作为一门学科,今天的哲学已经沦落到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进行辩护的时代。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哲学给出的答案却是,你信仰什么,就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尤其在伦理学领域,真的不需要有人总在你面前指指戳戳。
区别在于,有人会把痛苦而不是欢乐化作自己的哲学,比如康德,比如孔子,还比如尼采。从经验来看,其物化的成果往往会影响或惠及更多的同类,让他们的存在看起来更加像人一些。文明之火也由此开始星星燎原,一直薪火相传到目前街长楼高的人世间。为此缘故,我们应该表达感激之情,并向他们曾经的存在再三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