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人,并借着更远大的梦想扩张自己的界限。
———尼克·胡哲
读完今天的晨读我脑中第一个浮现的形象就是这个男人,尼克·胡哲。
这个一出生就没有四肢的男人,凭借永不放弃的精神,创造了奇迹:骑马、打鼓、游泳、足球,样样皆能。同时,他还获得了两个大学学位,更创办了自已的企业。不久前他甚至结婚了,拥有了妻子和孩子。
他用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如何拓宽人生的边界,发掘成百上千种不可能?《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给出了三条指南,分别是在平台期保持进步、做坏马不做好马、像孩子一样学习。
平台期保持进步
做任何事情进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进入平台期。这个阶段也是产生不同结果的分水岭。这个过程有点像学游泳。有的人刚下水,被水呛了几次,就认为自己不行,萌生退意;有的人被激发起斗志,发誓要跟游泳死磕到底;还有的满足于逗留在潜水区,认为差不多就行了。
我大概是第一类和第三类人的结合。
以我自身为例。从小到大,我报过不少培训班,期待培养出一个拿的出手的兴趣爱好。可是到头来,什么都只是学了个皮毛。
比如,我喜欢画画,学了一个学期就停止了;比如我学舞蹈,跳了一年多就放弃了;再比如……
这样的例子在我人生这二十多年里太多了,“三分钟热度”让我的人生处处受限。
“让世界动起来之前,先让自己动起来。”
当你想要放弃时,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
就像马爸爸曾说过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的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做坏马不做好马
有一个关于马的理论是这样的:
人们将马按优劣从高到低分成四类:优秀的、较好的、一般的、较差的。优秀的马不等骑手扬起鞭子,就能按骑手的心意加速、减速、左转、右转;较好的马也能做到这些,只不过要等到骑手举起了鞭子它才能做出这些动作;一般的马要略逊一筹,通常要等到鞭子抽到身上才能反应过来;较差的马则非要等到被打得皮开肉绽后才能明白骑手的指令,并做出正确的动作。
按照常理大家都想做最优秀的马,天分极高,聪明绝顶。而现实却刚好相反,伯乐更青睐的却是较差的马。好的马容易得意忘形,差马吃了鞭子后却能牢记所学。
生活中,很多时候走到最后的反而是一开始不被看好的人;而那些天分高、资质佳的到最后却泯然众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这个道理。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天才要想成功也需要刻苦努力,何况我等凡人。
不久前美国最高院的大法官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发言,说道:在未来的岁月,我希望你们时不时交点噩运,这样你们才会意识到自已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咎由自取。
祝你交点噩运,听起来不是什么好话,却是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经历挫折和失败,才会牢记教训,懂得珍惜,获得进步。
像孩子一样学习
6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对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要用手摸,用嘴咬。特别是嘴,简直是她用来探索世界的最好武器,什么都要塞进嘴里尝尝味道。
孩子的好奇心如此旺盛,又热衷于学习。一个翻身的动作,小小的人儿可以不厌其烦重复上几十遍。这样的刻意练习的强度,让我们大人都自愧不如。
再大一点他们会变身十万个为什么?问的你晕头转向;或因为一个想法,造成不小的麻烦。比如他想画画,却找不到纸,最后画在了墙上。
这个时候,请不要批评他,打击他。可以耐心的引导他,这份天真和好学是多么让人羡慕。
在孩子们眼里不存在我不行,这不可能的字样,他们只会问我可不可以,我能不能?他们的人生是不设限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
这点我们真的应该向孩子学习。像他们一样保持好奇,全情投入,心无杂念。同时不断清零、归一,清空过去,为更好的明天轻装出发。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你的人生不设限。
无戒21天第十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