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影视剧的版本有很多,但没有一个版本是完全按照原著来拍的,为啥呢?因为如果按照原著来拍,肯定会“不堪入目”,显得尺度太大。
一是与女妖精相关的描写不好拍。比如在盘丝洞遭遇蜘蛛精时,孙悟空看到七个蜘蛛精在洗澡,书中对蜘蛛精洗澡的情形进行了描述,寥寥数语却尽显风情,如“酥胸白似银,玉体浑如雪”“中间一段情,露出风流穴”。孙悟空不愿意直接与蜘蛛精争斗,而是变作老鹰,把她们的衣服尽数叼走,还哄骗猪八戒前去。猪八戒向来喜好美女,听闻急忙赶去,变作鲶鱼,在妖精腿裆里钻来钻去。这些在书里看看即可,若是拍出来,就有超越尺度的嫌疑了。
作者的真实意图并非宣扬美色,而是告诫人们要定住心性,不可得意忘形,标题之中即是题眼:“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人都有七情六欲,一旦被七情六欲迷住本性,即便有再多的戒条也约束不了个人行为。有的人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及时从不良情绪中跳出来;有的人控制不好,往往会做出冲动的决定。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实在太多了,面对诸葛亮的百般羞辱,司马懿就是不生气,依然固守城池。如果司马懿也出现“七情迷本”的情形,一怒之下出兵攻打诸葛亮,定会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上方谷之战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还有多少帝王豪杰,前期励精图治,威名赫赫,一朝沉溺在温柔乡里,食髓知味,不能自拔,导致民怨沸腾,江山不宁,周幽王为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引发安史之乱,元顺帝沉迷于双修法荒淫无度。帝王豪杰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人呢?难怪明代大学问家李卓吾在点评这一章节时感慨:“女子最会缠人,谁人能解此缚?”
二是《西游记》里的有些描述颇为血腥恐怖,如果真拍出来,很有可能像美国的丧尸片。比如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情》,唐僧不幸陷入妖洞,唐僧有众神暗中保佑,可是唐僧的两个随从可倒了霉,被妖精“剖腹剜心,剁碎其尸,将首级与心肝奉献二客”,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妖精邀请客人食用随从的场面,果真恐怖。
作者写这些,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吓唬人,根本还是在强调修心的重要性。取经艰难,妖精吃人状骇人,可唐僧还是继续坚持。路上遇到艰难险阻和美人诱惑怎么办?菩萨传给唐僧心经,用以静心,把心修好了,坚定意志,艰难险阻都不是事。李卓吾在点评的时候仅用了十几个字便道尽一部《西游记》的主旨:“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部西游记,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
再比如第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孙悟空变作小钻风的样子进入妖洞,发现洞里有着实令凡人作呕的情景,比如“尸山血海,腥臭难闻”“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
作者的意图很明显,是在称赞美猴王的英雄胆量,只有孙悟空敢进妖精洞府还能冷静沉着,第二个凡夫也进不得这个妖门。孙悟空是“心猿”,事到难时需放胆,心量放开了,才能临危不惧,这需要平时有意识地训练,更重要的是有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铜筋铁骨这样的本领和实力。
不过,像这种场景可是不好拍,当年老聊斋播出时,已经给许多人的童年留下了阴影,《西游记》如果再忠实于原著,拍出来怕是也会成为另一部童年的阴影。
三是《西游记》里有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语。在狮驼岭的时候,八戒前去打探消息,得知三个魔头本领高强,况且还有四万多个妖怪,吓得回来后就出恭,孙悟空问他怎么了,八戒回答说“唬出屎来了”。
再比如孙悟空钻破阴阳瓶后,戏弄妖怪,说瓶子破了,不能装人,只好“拿了出恭”。孙悟空准备和妖怪战斗的时候,拉着猪八戒一起,猪八戒说自己本事不济,不愿意去,孙悟空又说俏皮话“放屁添风”,让猪八戒一同前去,好歹可以壮壮胆量。在象怪吞掉孙悟空后,猪八戒又惊又怕,说孙悟空“今日是个和尚,明日是个大恭也”。
你看,仅在狮驼岭这一段,就出现了许多看似粗俗的言语。我倒是觉得作者这样写才像小说,更接地气。明清时期,市民化社会发展程度很高,这样接地气的小说会让人觉得亲切,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当然也不能通篇都是污言秽语,那就真成低俗了。
其实不只是《西游记》,《水浒传》里也有许多不适宜展示的内容,比如李逵在干掉李鬼后,放火烧掉李鬼家房子,割掉李鬼一条大腿放在火上烤,边吃饭便啃肉。还有直接从人身上割下心肝下酒的描写,想想都觉得毛骨悚然。
很多时候,原著要比影视剧更精彩。影视剧一方面添加了导演个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为了能上映必定删减内容。读原著,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与古人进行深层次的灵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