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春之祭》repo
谁懂舞剧时光的快乐啊!
《春之祭》是一群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时期追寻光明和自我的故事。舞剧是有艺术的高度和深度的,需要走进艺术家的内心,再跟随他们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去理解。因为是群像舞剧,可能不能立刻抓住每一个人物的特点,但作家的纸与笔,画家的画作,还有戏剧艺术家的折扇……他们在艺术中献祭自己,又在献祭中获得重生。
感动我最深的当然还是姜爱东的角色,应该对应的是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一出场时他是执伞人,风雨如晦之中,整个国家风雨飘摇,他执伞在雨中,寻寻觅觅,在寻找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并没有。于是艺术家们远渡重洋,在苍茫的海面,一艘船,漫长的时光,艺术家们开始相识。然后他化身执扇人,扇子的一面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另一面则是一枝傲雪红梅。红梅是他的精神吧,牡丹则是他饰演的角色,他背过身,戏腔婉转动听,据说是爱东现场演唱,转过身,抱着扇子,泪水与汗水从他的脸上淌下来,这是怎样的矛盾与痛苦啊!到达巴黎后,东西方思想开始碰撞,他们的行为不再只是一味的拘谨,个性开始展现,思想开始解放,行为开始放纵。而他,始终不变的是梅花的精神,他从执扇人,变成执着于自身命运的主宰者。
当然还有那个作家,不一定是徐志摩,但当《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句响起的时候,难免对号入座,很多人都觉得这首诗的朗诵没有必要,虽然我也觉得有点过于直白,但其实朗诵还是有创新的,应该是加入了法语,以此烘托他们离开巴黎的心情也不算太突兀。
临谢幕前,所有演员都会到观众席,站在椅子上舞蹈,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舞者如此轻盈,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又悄无声息。我想,这就是这些艺术家所追求的吧,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不得不夸一下魏伸洲,第一次现场看他跳舞,帅气,力量,深情,当然,我还是最喜欢姜爱东。其余演员,尤其是女演员形象不算突出,所以记忆点不深。
但幸运的是,导演李超坐在我们前面几排一起观演,临开演时看到三个女主演秦熙,王金格和王钰就坐我们前面一排,和我们座位号几乎是一样的,她们昨天上台演出了,今天在观众席,于是我幸运地得到了她们三人的签名,还有金格和钰子的美美合影。还看到导演李超上台谢幕,幸运爆棚。
和邻座女孩聊起来,她是第二次看,觉得这场表达更好了,我也觉得整场剧表达非常完整,你不需要去认识每一个,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由许多个普通人组成的群像,但情绪在,精神在,主题在,当代人对二十世纪艺术家精神的理解,我觉得很好地传递出来了。
我跟三个主演姑娘说,下次正式演出,要去看她们跳,她们好开心说“好啊好啊”,舞剧的姑娘们都是极好的女孩子啊!
不知不觉码了这么多字,看完剧去南京南站赶高铁,刚过安检,一个女孩递过来两个《红楼梦》的周边,是宝玉的徽章和挂链,我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红楼梦》?”她说:“你手里拿着《春之祭》呢,我也刚刚看完。”美丽的邂逅,我除了说“谢谢”,什么都没有留,或许人生中我与这个女孩只能有这么一次交集,但是她把友好与共同的审美都传递给我了。
总有些美好是不期而遇的,且珍惜每一份用心的创作,每一份真诚的喜爱。《春之祭》,值得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