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钟情于文学,各种各样的书,看过不少。有的不合口味,打开后发现消化不良,立即合上,此类属于无缘书;有的一见钟情,很快投入心思坠入爱河,看完之后,身心舒畅,亦或有所领悟,激情感慨过后,随着时光渐行渐远,便成了回忆,此类书有缘无份;最后一类书,很是难得,像知己难寻,但一旦寻到,便形影相随,看过了第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此类书为“枕边书”。我的“枕边书”——史铁生《我与地坛》。
与人的缘分奇妙,与书的缘分亦是奇妙。缘分,不必苦苦追寻,不必痴痴等待,苦寻未必有果,等来的未必是缘分。
在中学课本里第一次接触到《我与地坛》: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过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教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教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儿?并且庆幸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
大家都说女人比较早熟,我深表赞同。14岁也就是初三即将升高中那年,我就开始思考该怎么活的问题了。
那年之前成绩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没有感觉的东西,身边的人在好好学习,我就好好学习,身边的人玩,我也就跟着玩。升了初三之后班里加进来很多新班主任带来的复读生,在河南这个人口大省,别说高考是个独木桥,就连中考,80%左右的人也都会纷纷落马,那时我读的还是县上数一数二的初中了。为了升学率,新班主任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他带来的复读生身上,就连我这以优异成绩上来的三好学生也被丢在了边边角角,同桌是一个不愁衣食、爱吃爱玩干部子女,不出意料我就很快就成了一个不顾学业的差等生,成绩已经到了中下游水平去了,吃东西、睡觉、顶撞老师、逃课成了我学习的日常,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大半年……
又是一次逃课,也无心外出玩耍,便去操场上溜达。“慧茹,中考没几个月了,你以后……”,一个这样的意识突然惊醒了梦中的自己。出生农村,假如没有考上高中,我会像很多村里其他的孩子一样,打工、相亲、结婚、种地……就这样过完一生。不,我不能接受一个母辈一样被命运推着往前走的机械的一生,我要逃离一辈辈人循环式的生活,我要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路。而目前唯一能改变这一现状的就是通过中考升入重点高中,然后上大学……我才会更大的世界,更多的选择。
当我这样想过之后,接下来的生活就找到了方向。不负己愿地上了高中,读了大学。敏感多思的性格,总让我显得和别人不一样,走出了县,走出了市,走出了省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之后,我又迷茫了,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为了什么,既然终究要死,我这么折腾又是为了什么。于是开始寻找答案,苦苦思索,我知道找不到答案,我就会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而久久陷入阴郁之中。于是我经常一个人出现在图书馆,一个人出现在蛟湖旁,一面书里找寻答案,一面在思考着摸索。一个打盹的午后,我猛然想起来中学时课本里见过一篇相关的文章,凭借那时背诵的留在脑子的只言片语,搜索之后才记起是节选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似突然着魔一样飞快地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教给他的一个事实……“,突然有了如久旱逢甘霖般的舒畅。寻寻觅觅了许久的疑惑突然有了些眉目,一遍遍地看,心里踏实了很多。这是作者的答案,不是属于我自己的答案,但我已经捕捉到了影子。虽然没有到达对岸,但已经看到了对岸的灯光,心里便踏实了许多。
后来,就将书中的文字抄录在本子上,纠结痛苦的便看上两眼。生,不是我能决定的,死,也是我无法抗拒的。竟然生和死都不是我能决定的事情,我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活着的问题。怎么走完的一生,才能使我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
之前很长的时间,我都很抗拒夜幕的来临,当一天结束躺在床上的时候迟迟不肯闭上眼睛。因为,闭上眼睛了,这一天就真的结束了,我离死又近了一步。因为没有想清楚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和方式活着才能坦然地面对生死,所以对于时间的匆匆流逝充满了不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固然写得很好,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每个人存在的意义不尽相同,我存在和活下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不是一个一下子想明白就可以一劳永逸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一生去思考的问题,虽说可能在某个契机,你脑子里突然有了某种答案,但岁月的移动、生活的变迁,总会需要新的答案去慰藉蜕变中的灵魂。
我想要的是什么呢?烟火划过天际,肆意绽放,留下它精彩的瞬间,随后消逝。我也要在活着的时候拼命绽放生命的每一寸……于是大学里,我成绩争取最优,人缘争取最好,奖项争取最多,活动争取做得最大,朋友眼里争取最讲义气,父母眼里争取最为骄傲……做课题,拿奖项,争取考某某名牌大学研究生……
这些是我想要的吗,争芳斗艳之后的我好像更加不能坦然。人云亦云的优秀,并不是我想得的,我想我应该有我存在的独一无二的意义。活出自己,留下独特的芬芳,这才是我绽放的价值。
“活出自己,留下独特的芬芳。”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情。首先,要放下太多固有的偏见,放下父母眼中期待的自己,放下别人眼中理当优秀的自己,放下惯性思维下约定俗成的自己。这便是活出本我,追求真我的开始,但是一个很艰难的开始。放下,放得下,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放下,是一个动作,放得下,是一种想通透了的心态。
从古至今,舆论道德、人文经书,都教育我们要做孝顺的子女,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兼济天下的臣子……却鲜有书籍告诉我们如何做自己。人常说,我们要对得起父母,对得起恩师,对得起爱人……但倘若活着不能悦己,只为悦人,那么最对不起的人便是自己。因为人活着相处最多的,需要对自己负责最多的人自己,若不能活着为自己,那么辜负的便是这宝贵的一生。
所以,活着应该凡事以己为主,这不是自私,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使命。爱己,而后爱人,自己的力量丰盈了,才能也会更自然地而非刻意地滋养更多的人。想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放下,活出自己。
时间的车轮从不停止,岁月的课堂将带给我门更多的感悟和更为坦然关于如何活的答案。夜幕降临,我已能安然入睡。
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更不畏惧生死。
愿寿命将至、行将就木之时,我坦然的告诉历史:我走了,但我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