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血泪 寻找千年辉煌
新的阅读历程,我选择从这本文化苦旅开始,这书读来确实很苦,散文的形式,读来竟有历史的重量,余秋雨先生如是说道:“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这样的文字,使我也开始无端地感动与喟叹了。
读来令人感触最深的,当属历史散文部分,特别是前三章关于莫高窟的部分,一个中国平民,以道士的身份,在那个时代,把持了中国最灿烂的文化,他似乎是做了他能做的,但是,他也确实难以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在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
“一个堂堂的佛教圣地,怎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若敦煌艺术没有交付在王道士的手中,是否就不会落到如此境地呢,这样的猜测,似乎也难以证实,所有历史的罪过让他来背负,太重。千年的文明,又怎能靠一个道士来守护?况且,在那个境遇下,一个道士,如何能守护的了这千年的文明。只能说,那个风雨飘摇的国度,没有能力去保护好莫高窟。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车牛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
“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少了,滕王阁坍塌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这段文字,又唤起了我一些有关中华民族历史的记忆,王朝的更迭,辉煌陨落,那些遗迹都是见证者,历史车轮驶过,改朝换代推着中华民族向前走,有关于此的遗迹纵然消逝,我们想起,也可权当作历史的沉浮,但想到流落在外的敦煌艺术,故宫文物,还有那被火烧掉的圆明园,就瞬间被拉回到那个中国历经苦难的年代,屈辱、沉默、且不可忘记。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作者对莫高窟的描述,似是展开了一部历史画卷,洞窟中的一切都使人沉醉,沉醉过后再想来,感觉又变得尤为复杂...
陈寅恪老先生说过一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后来他两眼完全失去了视力。
“陈寅恪先生看不见了,我们还张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