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律诗的一些常识
——兼答扎西德吉君问[三]
以上介绍了绝句和律诗的基本情况,,知其共同点是:平仄,对仗和诗篇的字数——这是有严格的规定。
下面重点谈三大问题:平仄、押韵和对仗。
【一】关于平仄:
为了便于下文说明问题,再把五律和七律进行归纳。
〔一〕五律:
五律虽有八句,但其平仄变化,不外乎下列四种形式:
a式:仄仄平平仄;
A式: 仄仄仄平平;
b式:平平平仄仄;
B式:平平仄仄平。
则,五律的平仄式,可以简单表示如下:
〔仄起式〕
1*首句不入韵:
aB.bA.aB.bA.
2*首句入韵:
AB.bA.aB.bA.
〔平起式〕
1*首句不入韵:
bA.aB.bA.aB.
2*首句入韵:
BA.aB.bA.aB.
[二]七律是五律的每句的延长,只须在五律首句上加顶节,使其仄头变平头,平头变仄头,就成下列四种形式:
a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b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理,七律的平仄格式可以归纳如下:
〔平起式〕
1*首句入韵:
AB.bA.aB.bA.
2*首句不入韵:
aB.bA.aB.bA.
〔仄起式〕
1*首句入韵:
BA.aB.bA.aB.
2*首句不入韵:
bA.aB.bA.aB.
以上把前文梳理了一下,下面转入正题。
[一]先认识几个概念;
“联”:
凡律诗和绝句两句相配的,叫作一联。
第一句和第二句,叫“首联”;
第三句和第四句,叫“頷联”;
第五句和第六句,叫“颈联”;
第七句和第八句,叫“尾联”。
#注:绝句只有首、尾两联。
“岀句”和“对句”:
每联的上一句,叫“岀句”;
每联的下一句,叫“对句”。
“对”和“粘”:
就前后次序说,单数句与“其下”的双数句必须是“对”,即岀句是“仄头”,对句须“平头”(仄仄对平平);岀句是“平头”,对句须是“仄头”(平平对仄仄)。
单数与“其上”的双数必须是“粘”,即上一联的对句是“平头”,下一联的岀句必须是“平头”(双数句平起,其下的单数句也要平起);上一联的对句是“仄头”,下一联岀句须也是“仄头”(双数句仄起,其下的单数句也是仄起)。
近体诗的平仄的原则是,要求不单调。而为了合乎这个原则,必须:
1.平、仄须递换;
2.一联中平、仄须相对;
3.下一联岀句的平仄,须和上一联的对句相粘(这是为了相邻的两联平仄不至于相同)。
[二]近体诗平仄格式“口诀”分析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注:对五绝和五律来讲,则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此口诀,不可全信;因它经不起推敲。
前文谈过,七言是在五言之上加顶节而构成的,即是说五言第一和第三个字,相当于七言的第三和第五个字。换句话说,五言的第一和第三个字若不论,则可推岀七言的第三和第五个字也可不论。
事实又如何呢?
〔甲〕分析可知,七言的第一字(顶节上字),可以不论。因其离句尾最远,地位最不重要。既不在节奏点(不像二四六各个字均在节奏点上),而五言里也没有任何字和它的地位相当。
〔乙〕可是,在B式里~
五言: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很清楚,五言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其平仄必须要分明,否则就犯了诗家之大忌:犯孤平!
“一三五不论”,看来是靠不住了。
[二]拗与拗救;
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统统称为拗。
一般将拗分为三种:
甲种拗~
七言:第一字(顶节上字);及A.a.b式中第三字(头节上字)。
五言:A.a.b三式中第一字。
此拗称为甲种拗(见前文的16种平仄格式的“中字”)。
甲拗~不避,不救。
乙拗~
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腹节上字)。
乙拗~尽可避,否则尽量救。
丙拗:即上文谈的“孤平”!
丙拗~力避;必救!
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拗而能救,就为无“病”。
所谓拗救,就是在上面该平的地方用仄,反之亦然;其目的是抵偿。
拗救分为两类:
1.本句自救:
在同一句中,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则第三个字该仄而用平。
2.对句相救:
岀句的第三字该平而用了仄,则对句的第三字该仄而用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