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各家的起源
在这三章中,作者首先对哲学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哲学就是反思的思想。这种中国式的哲学与宗教是不同的。宗教是在哲学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定的上层建筑,如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在中国古代有儒家、道教、佛教,作为哲学学派的儒家与作为宗教的道教是不同的,道教与道家也不同。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自然。佛学与佛教也有区别,大多数人对佛学感兴趣。谈到超道德,作者认为爱上帝是爱了一个实际的人,并不是超道德的,而只能说是准超道德价值。
我们学习哲学,其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实际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这也是传统意义上哲学的功用。宗教给予实际的信息,这种实际信息与科学信息也是不相调和的。
另外,作者还解释了入世与出世的哲学,并提出了一个观点:学习哲学的人是学习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多为暗示,暗示越多,涵义越深,也就越不明确。因此,每一个人对古代哲学的名言隽语、比喻、认证等解释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的认知与情感因素,从而有各种各样的翻译与看法。
中国的社会是大陆社会,农耕为主。以农为主的社会结构造就当时的家邦模式,专制与独裁,经济也是在少部分有权与富裕的人的手中,这与希腊等海洋国家重商不同,体现了封闭与开放的对比,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工业革命。同时,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形式也容易将某些有识之士纳入自己的管理,较少商士会得到教育。官师不分在周朝前期为主要的形式,秦统一后,社会制度的封建国发生变化,官师分离,一些学术之人以私人身份在庶人中教授知识,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作者介绍了司马谈对六家的分类以及列举了刘歆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四家,以私人身份传授知识即为“家”,这种现象在官师分离前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每一“家”都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因而六家不同之人便产生了六家不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