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著名“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部分组成。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是2亿单身男女的孤独烦恼?
是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爱情也变成快餐的无奈?
还是早已不敢相信的与子偕老的诺言?
1.激情
引发一场爱情最初的因素,最可能是“激情”。
在她某个回眸的瞬间,发现了她的美,于是开始乱找由头欺负她,引起她的注意,同时又悄悄写下了情书。
当见过他在球场上肆意奔跑的样子之后,见到他的每个瞬间都会怦然心动,你的心被他在无意中攻克了。
这些都属于“激情”的范畴。
可遗憾的是,这些“悸动式”的激情往往都发生在禁止恋爱的学生时代,这个一时期一旦错过,便很难再遇见如学生时代般纯真而美好的爱情。
所以姑娘小伙们,能下手的都赶快下手吧,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至于00后就不要来凑热闹了,我可没有鼓动你们早恋哦(无辜脸)。
在关注当代年轻人婚恋状况的纪录片《谈婚论嫁》中,介绍了一位36岁未婚女博士孙旸。
她是对另一半有着高标准的典型代表,要求是能驾驭自己的人,要有成功的事业、非凡的见识和宽广的胸怀。
正如其在节目中说的:
阻碍我找到另一半的是我自己。
在相亲场上她的回答显得非常强硬,带着强烈的不可妥协。当被问到对婚姻了解吗?她会以学究脸的样子说:不了解。当被问到憧憬过婚姻吗?她面无表情地说:时而。然后略带强势地问对方:婚姻是什么呢?对方的回答是:两人安安稳稳过日子。
在她强硬的语气下,两人的对话很难进行。也许是因为她内心对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相亲活动本身就很排斥,也可能她对婚姻并不热衷,只是迫于社会和父母的压力才前往。
我很欣赏孙旸的对爱情的态度。在当代社会爱情是件奢侈品,很多人一生也遇不见,既然如此珍贵,为什么要将就,宁可没有也不想要个没有实质内涵的山寨品。
孙旸的父母对于女儿的婚事非常着急,说:
“对女婿的标准是人好就行。现代男女对结婚看淡了,不积极。”
当女儿变为所谓的剩女之后,大多数的父母对女婿的要求真的就是:只要善良就好,贫富都无所谓,只要两个人能好好过日子。
可抱着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结婚的态度,为了结婚而结婚,这与爱情中因为相爱所以生活更好,恰恰相反。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喜欢相亲的重要原因,因为一开始就抛出“我该结婚了”的目的,出发点不是“激情”,起点没有立足于喜欢,很难有真正的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要它何用呢?只是因为大家都结婚吗?每个人都需要婚姻吗?似乎成了个被习惯性忽视的问题。
如果有人说,我已经活得不需要婚姻了。
立马就会被人说,你的想法好特别哦。
其实那个说不需要的人才是真正想过婚姻意味着什么,自己是否适合结婚的人。说想法特别的人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从来没有思考过的。
纪录片《谈婚论嫁》第一集末有个女孩儿就直接说:憧憬爱情,但并不一定非要婚姻。
爱情承诺的方式并非只有婚姻一种,爱情也不需要婚姻作为唯一保障。钱钟书老先生也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当然,爱情与婚姻没有绝对的该有不该有,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个人的题目,都要自己的去判断。当爱情来临,要有勇气迎接,当它迟迟未至,也不将就。
爱情的发动机“激情”,该出现时自然会出现,刻意寻找反倒不是激情了。
同时当能让自己心跳加速的人出现时,一定要保持一份想去了解的冲动和勇气。这份冲动和勇气,很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消磨,直至消失。
和孙旸相反,刘冰玉和未婚夫认识不到三个月就回家结婚了,两人从认识到结婚也仅仅见过几次面而已。
刘冰玉是从湖北老家到广州工厂打工的打工妹,从13岁开始就进入工厂工作,最初每天只能休息5、6个小时。也许正是过早进入社会,让她更加珍惜他人对自己的关爱。
她自己也调侃说,她以前觉得闪婚特别不靠谱,现在自己也成了闪婚。说完是一阵爽朗的笑声。认定自己的丈夫后,她在婚礼前对自己说:不管好不好,我赌这一把。
她是幸运的,她的判断和勇气带给了她幸福的家庭生活。婚后和未婚夫经营着老家的一家小服装厂。
她对着镜头幸福地说:“结婚后才第一见到婆婆,婆婆什么都不让我做。我们一般八点左右起床,婆婆六点就起来做好早饭了。于是我也早起,把衣服洗了。现在家务我和我婆婆两个人一起做。”
我好喜欢这对高情商的婆媳,彼此体谅,没有斤斤计较的斗争。能让家庭和睦运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其中又蕴含无限隐秘的智慧。
不管是36岁依旧未婚的女博士孙旸,还是认识三个月就闪婚的刘冰玉,从幸福的角度比较,并没有孰高孰低,只要在生活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就是最幸福的事,管它是否非得结婚呢?
2.亲密
到了70岁听到的最美的情话是什么?
“你在我眼里,还是个小姑娘。”
彼此懂得,所以更加亲密。因为你懂我,所以我愿意和你保持亲密,和你分享我的酸甜苦辣。
曹大辰和廖增绣是一对已经相伴47年的老夫妇。
他们会在结婚周年录制茶山情歌的MTV,作为纪念礼物。
他会在做好菜后,感叹:“香啊,怎么样?尝个?”送到嘴边,又突然自己吃了。
然后老伴一声“讨厌,不带这样的啊!”然后又会乖乖送到嘴边。
(果然虐狗是不分年龄阶段的)
虽然两人亲密无间,但也经历过人生的挫折。
23年前廖增绣得了乳腺癌,在做了乳房切除手术后,自己难以接受。
但是曹爷爷了解自己的老伴是个“爱臭美的小姑娘”,如果她自己过不了这个坎儿,她这一辈子没法儿活,于是执意要看伤口,看到后,立马高兴地说:“哎呀,真好啊,这大夫做得太棒了,真平。”
在丈夫的鼓励下,廖增绣才渐渐恢复对生活的热情。也是在丈夫的悉心照料下,廖增绣出院时胖了8斤,而丈夫经历过103天的担忧之后黑发熬成了白发。
两人以前是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廖增绣热爱唱歌,每年都有30余场演出,丈夫也非常支持。
当两人一起找演出服时,曹爷爷说:“要哪个?这个可以不?我知道你就是想要新做的这件。”(曹爷爷,你真是懂女人啊)
爱情就是在相处中渐渐亲密,在亲密中愈加懂得对方,因为懂得而更加亲密,直至携手一生。
3.承诺
爱情有很多种形式,但完美爱情中“激情”、“亲密”和“承诺”三者缺一不可。
有一种爱情叫从校服到婚纱。
从“恋爱绝对禁止的中学”到“可以大胆说爱你的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青春期的悸动、长久相处中的亲密无间、彼此成熟后携手共度一生的承诺,这三者逐一出现和渐渐滋长,使中国式运动装的校服变成了长裙拖地的洁白婚纱。
纪录片《谈婚论嫁》中,记录了一对小夫妻高峰和梁辰。他们从15岁到25岁相恋直至结婚。
我至今仍非常感动于新郎高峰在婚礼上面对着新娘梁辰说的那段话:
我记得,那年是初一
我还替别人给你写情书呢
那会儿因为多看了你一眼
我也报了读书班
你在看书,我在看你
因有了激情和亲密,谈一场罗曼蒂克的爱情并非难事。
斯腾伯格在“爱情三角理论”中将只有激情和亲密,缺乏承诺的爱情定义为“浪漫式爱情”。在这里“浪漫式”中的“式”不是模式或样式的意思,而是说这是一种类爱情或非爱情,其本质并非真正的爱情。
爱情不能没有承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有差异就会有不同和矛盾。在长久的亲密相处中,情侣和夫妻中间自然必可避免的会有争吵和艰难。
年轻夫妻高峰和梁辰也不例外。两人会因为买的相框尺寸和原计划不符而发生小争执;也会因为工作的原因聚少离多而感到些许失落。
但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想要在一起,坚守彼此的承诺,争吵和艰难总是短暂的,并不能占据主流。
高峰是飞行员,经常满世界飞,不能常常陪在梁辰身边。在相互磨合中,梁辰已经学会如何安排没有他的日子,看看剧,做顿好吃的,或者拿出两人的纪念物看看。
梁辰至今依旧收藏着两人的很多票据,机票、火车票、大巴票……
她说:这是第一次去机场接他的大巴票,这是他在四川读书时去看他的机票,这是他送我去复读时候的票……
(真的是又虐狗又让人泪目啊)
纪念品不需要很贵重,正是日常中的小物件才能更加清晰地见证彼此走过的时光。纪念品的意义也在于:
很多东西容易淡忘,再看看才能记得更牢。
爱情就是这样,她会生气于“你凭什么吼我”也会归拢于“不会有另外一个人像他那么包容我”。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激情和亲密从未缺席,但承诺更是延续爱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最后,以清华哥哥的一首歌结束全文:
人生有许许多多路口
常常不知向左还是右
有时候我会感到孤独
偶尔想找个人一起走
不能太强求不能太自由
随波逐流可是我追求
真心的牵手但愿人长久
我也会有失望的时候
抱怨生活对我不够好
不能像电影一样
情节曲折结局依旧
但我庆幸自己能泪流
尽管下次伤心还会有
终究是真切不麻木
喜怒哀乐细水长流
注:文中案例与图片均出自纪录片《谈婚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