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学名Dichroa febrifuga,是虎耳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因其根、叶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别名众多,民间常称其为黄常山、鸡骨常山或土常山,这些名称或源于其根茎的色泽黄褐如骨,或因其形态特征与某些相似植物混淆而得名。
常山多生于温暖湿润的山地环境,尤其偏好海拔500至1500米的山坡林下、溪谷旁或阴湿的沟壑地带。它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为宜。其自然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中国长江以南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亦延伸至东南亚的越南、缅甸等地。在茂密的阔叶林或竹林边缘,常山常与其他灌木混生,形成错落有致的自然群落。
从植物形态来看,常山植株高约1至2米,茎直立,表面具明显纵棱,幼枝密被灰黄色短柔毛。叶片呈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叶面深绿,叶背灰白,叶脉清晰如网。每年夏季,枝顶会抽出伞房状聚伞花序,开出蓝紫色或淡青色的星状小花,花瓣细长如丝,花蕊金黄,别具清新之美。花谢后结出近球形的浆果,初为青绿,成熟时转为深蓝色,宛如一串串小巧的琉璃珠,点缀于枝叶间。
常山的采制工艺讲究时节与方法。传统上以秋季为最佳采收期,此时地下根部的有效成分积累最为丰富。采挖时需深掘其主根,去除须根后洗净,趁鲜切成厚片晒干或阴干,亦有部分地区将茎枝一并入药。干燥后的常山根呈圆柱形,表面灰黄或棕褐,断面黄白色,质地坚实,味极苦,久嚼微有辛麻感。其性味被概括为苦、辛,微寒,且有小毒,这一特性在古籍中常被强调需谨慎使用。
现代化学分析表明,常山的药用价值与其所含的多种生物碱密切相关,如常山碱甲、乙、丙(Dichroine A/B/C),以及喹唑酮类化合物和丰富的黄酮类成分。这些物质不仅赋予其抗疟、解热的传统功效,近年来还被发现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等潜在研究价值。此外,常山的枝叶在部分山区被用作天然染料,其蓝色浆果虽不可食用,却为某些鸟类提供了越冬食物,间接维系了生态链的平衡。
关于常山的奇闻轶事,最著名的当属其与疟疾的渊源。相传古代岭南瘴疠之地,村民多受“打摆子”(疟疾)困扰,后有医者发现山间一种开蓝花的植物根茎煎服可缓解症状,遂以“常山”命名,寓意“常驻山间祛病邪”。另有一则趣闻提及,清代某地曾因误将常山根作调味料烹煮,食者皆觉口舌麻木,自此民间流传“常山苦麻不入膳”的俗语。这些传说虽难考真伪,却为这味古老草药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如今,常山不仅是中药典籍中的一味要药,其独特的形态与生态适应性也使其成为部分植物园中的观赏物种。随着现代药理学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这株生于山野的植物正以新的姿态延续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故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