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彭彭说她家姐妹三人,可能是为了满足父母没有男孩的期望,她从小就觉得自己虽然是女孩子但是要活的像个男子汉,于是从小就调皮捣蛋,长大了也很少化妆,整个一男孩子性格,喜欢创业冒险之类的。很多时候,小小的我们总是在满足父母的期待。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在我读高中之前,我家也是三姐妹,而作为家里的老大,从小听妈妈或者姥姥说你们姐妹三人中要是有一人是男孩就好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果我是个男孩子,妈妈不会这么辛苦的东躲西藏只为要一个弟弟,爸爸也不会经常说我都毁在你们几个身上,邻居也不会指指点点的看笑话说我爸爸是绝户头,我也不会才小学一年级就一个人每天从我家的学校走到姥姥家,那段路秋天要穿过长长的玉米地,冬天要踩着厚厚的积雪,要走快1个小时。所以一路走来,我的性格特别要强,我从小学习就特别认真刻苦,性格大大咧咧,粗心冒失,跟别人打架,故意整的自己很强大,我就是要向爸爸妈妈证明女孩子也并不比男孩差,后来爸爸妈妈因为生活压力大,在我初三的时候出去打工了,过年才能见到妈妈,虽然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可是我还是蛮伤心,会偷偷地流泪,初三时每次我成绩不好,我就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觉得爸爸妈妈都是为了我们才牺牲的,当有负罪感内疚感无力感的时候,怎么学都学不会了,本来一直数一数二的成绩到了初三就一下子下滑了,最后还是勉强考上了重点高中,到了高中, 学习压力更大,我怎么学成绩都是处于中等,所以高中三年是我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间,留着短发,从不穿裙子,压力山大的我抵抗力也一直在下降,经常感冒头晕乎乎,每次姨妈来肚子痛到几乎要晕倒,每次考不好都会有一种深深的内疚自卑无用感又特别敏感,因为觉得爸爸妈妈牺牲了太多了,如果不努力真的对不起她们,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来报答他们,后来虽然考上了一所不入流的大学,但是我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视野的开阔加上自己喜欢的专业,我也慢慢的变得开朗自信,对父母的负罪感减轻很多,大学毕业后到现在毕业10年,一路走来也是磕磕绊绊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妈妈又是过来帮我带孩子,要知道她也是牺牲了照顾爸爸,弟弟,姥姥的时间,这个时候我又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可是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关心爸妈,把这份大爱传递下去,而不是一种报恩的心态在压着我。胡适有一个“父母于子无恩论",其积极意义在于改变和降低期待--父母无恩于孩子,只有责任,孩子能做的也是关心,而非报恩。为了给予蜂蜜,母亲不仅应该是一个好妈妈,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母亲能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我成长和经营婚姻上,做好自己,自己来完成自己的梦想和渴望而不是借由孩子来完成,好好经营婚姻,而不是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爱呢,孩子最大创伤的源泉往往是一个没有自我实现的妈妈。
妈妈能给到孩子什么,自己热爱生命的体验,自己有爱好/有伙伴/有自己的职业追求,热爱生活,能看到自己的渴望。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母亲的最重要的动机是“超越自己”这一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的追求,即人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满足这一要求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但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和孩子的分离,应允许、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母爱应当是一场自然的、得体的退出。
母爱是很伟大的,但不一定是一种美德,如果它代表肆意的关注和过度的担心,也许它就是一种瘾或一种病,永远不要失去自我和自我的世界,而强行把生命的价值和期许都托付给孩子
母爱是一种可贵的情感,但也是一种特别的职业,需要学习、练习、体会、反思、修正,坚持和改进
- ❤ -生育对话录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3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