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认识了鼹鼠的土豆,那时候我正在做一个读书专栏,正苦恼于讲书稿写得不规范,她正在饭团讲如何写书评、讲书稿、共读稿,我就报名向她学习。后来,我带着我的学员一起写书评和解读稿,基本上都是她推荐的书。为了把这个事情做好,我还专门研究了写作套路,发明了写作公式。
2021年,我当年发明的写作公式,写成了书《写作公式:新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在即将出版之际,昔日的良师益友,都爽快地冠名推荐。出版社突然通知我,要我再多找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冠名推荐,一时间把我难住了,我半夜给鼹鼠的土豆发信息,第二天早上六点,她就给我介绍了《掌控24小时》的作者尹慕言,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真的出乎我的想象。
同时,鼹鼠的土豆准备组织一个共读营,共读陈春花教授的新书《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她邀请我当分享嘉宾,我也豪不含糊,爽快答应。在共读营,我和书友们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不过,很多人在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写给企业管理者的书,和普通人的成长没有多大关系。
恰好相反,在阅读了《价值共生》后,再结合我们的成长经历进行反思,就会发现在数字化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价值联系越来越紧密,普通人如果识破了数字时代价值共生的奥秘,成长效率将实现指数级增长。
一、从数字化3大特征出发,找到个体能力与数字技术的共生逻辑
当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实现高度融合发展,通过连接物理世界的实体、产品,并在虚拟世界中重建现实世界。数字化时代以“连接”“共生”“当下”为关键词的典型特征,便显现出来。
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这本书中,对数字化时代的3大特征做了明确定义和解释,一针见血。
[if !supportLists]l [endif]连接:连接大于拥有。
[if !supportLists]l [endif]共生:现实与数字世界融合。
[if !supportLists]l [endif]当下:过去与未来压缩在当下。
首先,普通个体如何理解“连接大于拥有”。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和各类信息产品产生强关联后,我们每个人随身都装着全世界的知识库和各种资源,所有的一切都通过数字技术保持24小时在线。在传统社会,我们在学习上碰到一个难题,必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向老师请教。
数字化时代,你只需要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就能立即找到答案,甚至在线提问那些因“失眠”而保持“在线”的行家。你不需要记住任何具体知识,但你要懂得“连接”和“搜索”;你不需要什么都懂,你只要学会如何快速找到“懂”的人。你会发现,学会如何应用知识比记忆知识更重要。数字技术用事实告诉我们,大脑对于我们讲,思考的意义远大于记忆,连接知识比记忆知识更加重要,我们完全可以把原本应该记在大脑中的知识迁移并保存到“云端”,我们只要学会调用、组合、重整、应用和创新知识即可。
其次,普通人如何实践“共生:现实与数字世界融合”。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孪生”的概念,即利用“数字技术”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映射到虚拟空间中,相当于把真实的物理系统做一个虚拟复制,复制品和真实品之间通过数据交换建立联系,我们可以借助这种联系去观察虚体,并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同等于现实世界的感受,让虚体和实体进行融合,成为一体。
比如,你想搞一个生态农场,可以开发一款APP或者一个小程序,融合游戏、社交等元素,把生态农场“复制”到虚拟世界中,有人在农场的“游戏”界面中挖掉一颗白菜,你就可以把白菜挖出来寄给用户;有人在虚拟世界中认养1头牛,你就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给他养1头牛,认养者还可以在线实时看到自己所养的牛,每天吃了什么,长得怎么样……这些,在传统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普通人如何学习“把过去与未来压缩在当下”。过去、未来、当下,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分别处在不同的时间段。但是数字化时间轴并不是从一个时刻过渡到另一个时刻,而是从一个选择跳到另一个选择。也就是说,你选择体验什么,你的时间就停留在哪里。你选择回忆过去,你的时间便停在体验“回忆”的当下;你选择憧憬未来,你的时间便停在体验“展望未来”的当下。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更加关注“体验”,而时间也成为一种“意义存在的尺度”。就如陈春花教授在书中所讲:“在信息时代,受快速变化、信息过载等影响,人们更关注价值感知,而不再单纯关注效率与速度。”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做任何产品或者服务,都强调让用户有“所见即所想”“所想即所得”的体验。比如,对用户的问题快速响应、快速解决。用户当下的感受,直接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你的过去,也决定了他们是否“当即”做出选择:未来继续“连接”你的产品和服务。
二、从数字化时代的6个关键认知出发,理解普通个体如何抱团精进
我受邀成为《价值共生》共读营的分享嘉宾,在正式开营后,有很多朋友主动加我为好友。然后,我又发现很多朋友在群内发自己的读书笔记,希望和大家“互粉”,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不禁想到了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这本书中提到的“数字化时代的6种认知”。
1、一切正在转化为数据;
2、连接比拥有更重要;
3、开放、信任和协同是关键;
4、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
5、顾客主义;
6、长期主义。
我想,大多数人是有“连接”意识的。而且数字时代也给我们的社交带来了这种便利,在过去,我们要认识一两个朋友,最起码得一起吃顿饭,或者一起去游玩、一起去做点大家都喜欢的事情,才好意思相互留个联系方式。现在不需要了,我们利用网络建立社交,让社交成本变得极低,数字技术让我们随时都可以“连接”,尽管不在物理上产生接触,但的确可以共同成长,相互帮助。
但是,仅靠互相加为好友、互相关注,就能实现价值共生吗?这倒未必,多少人在加为好友后,便再没有任何来往。数字技术能给我们的社交提供“连接”便利,但是否能形成“共生”组织,相互提供价值,我想,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自己是否“搞事情”的野心、能力和行动。
比如,我2018年连接了鼹鼠的土豆,如果我没有做“读书专栏”,搞“写作训练营”的具体行动,那我们之间很难产生价值共生。正因为她需要更多的优秀书评人,我和我的学员需要有人推荐优质图书和变现平台。所以,3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连接在一起,依然一起做事情,依然共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句话总结,不同个体从相互关注到抱团精进,必须持续保持相互利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话,的确很“糙”,但就是这么个理。正是因为认了这个“理”,最近因为新书即将出版,有人给我介绍了很多大咖并约饭,安排见面,除非必要,我统统拒绝。很多人不理解,认识大咖的机会多难得呀!
我不这么认为,我要正儿八经去连接一个人物,我会考虑三点:
1、我能提供他所需要的价值吗?
2、他能帮我实现什么目标?
3、我们两个人有什么值得合作的点?
如果这第3点的答案都是“否”,那我觉得没有必要急于见面,这并非我清高,而是我希望每一次相遇都有“相见恨晚”的体验。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才会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被利用价值,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让自己胜任更多的项目和工作,就如《价值共生》中提出的“胜任力拓展”,如果我们拥有胜任力,被他人认为是卓越工作者,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扶持。
任何时代,优质资源都只会向“强者”倾斜,这个“强者”并非专指现在的资源拥有者,而是指那些持续努力,信奉厚积薄发的长期主义者,我们可以在这种人身上看到希望,所以优质资源愿意投资给这样的强者。
比如,在《价值共生》共读营,我也在默默观察,试图发现合作者,因为我准备做“领读者计划”和“写作教练培养计划”,我会主动去找有这方面潜力的人合作。反之,对于那些只是表面上很努力的人,只在乎“连接”而没有“共生”措施的人,我通常不会关注,因为这类人只是假装很热情,很努力,实际上不会用行动来促进我们之间,相互产生价值增长,更不会催生新的价值。说白了,我们每个人与另外一个人产生连接时,都希望这种连接能产生具体价值,而不是转化成一个数据(比如,通讯录里又多了一个占用内存的人)。
三、从价值共生的原则出发,在数字化生存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数字化时代,很多人都充满了焦虑,他们失眠、迷茫、不知所措……
这一切,我也曾经历,现在也时常会焦虑。比如,我某天突然发现:
读书越多,知识焦虑感越强;
挣钱越多,财富焦虑感越强;
健身越多,健康焦虑感越强;
保险越多,安全焦虑感越强……
让时间倒回去10年,我除了一腔热血,什么也没有,但我从不知焦虑为何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是欲望太强,不懂知足?
是钱不够多?
是想要的太多,而且急于求成,急于得到,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陈春花教授讲了5条价值共生的原则。
1、有目的地放弃昨天;
2、持续改善;
3、挖掘创新成功经验;
4、避免落入系统化创新的陷阱;
5、平衡。
数字化时代,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为我们过分地关注这些不确定因素,没有学会如何与“不确定”相处,所以总是觉得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我们追求稳定,却处在一个每天都在变化的时代,而我们内心的多变似乎比外界社会更频繁,又怎么可能不产生焦虑呢?
我们必须学会与“变化”相处,在“变化”面前保持相对稳定的心态,学会如何去面对未知的冲击。就如陈春花教授所讲:“当海浪拍岸时,岩石不会有什么伤害,却被雕塑成美丽的形状。数字技术就是这海浪,而你要做的就是成为这块岩石。”我们要如何在才在数字浪潮之下,保持成长的初心,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与团队相处,确保从不同维度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把握住生活中的种种缘分,实现价值共生呢?
我想,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这本书中,关于在数字化生存的选择,给我们提供的6条建议,值得我们思考并实践。
第二,从预测判断转向不断进化。在有太多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持续而灵活的适应性是人们必须掌握的能力。
第三,致力于不可替代性。只有更踏实、更具价值的组织才能存续。
第四,从固守边界到伙伴开放。
第五,构建共生态。
第六,做好当下即是未来。在一个极限的环境里,达成目标,你要做到最好,但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你都要做到最好。
谨以此文献给《价值共生》的书友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