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看宫斗剧。这种剧里面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内心阴暗,都是和我的价值观大相径庭的。也是我在现实生活中反感和避之唯恐不及的。
你可以想象,有一天,我发现我九岁的女儿坐在电视前,看着《甄嬛传》,还对里面的人物、情节如数家珍一般,我的内心是有多么崩溃而抓狂!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子里冒出来:
谁带她看的这个剧?!
一个小孩怎么会爱看这个?!
她居然喜欢看这种剧,为什么?!
我恨不得一把夺过遥控器关掉电视或者把她拉开。要知道,我家平时晚上从来不开电视,只有周末才会孩子有选择地看一些儿童节目、综艺节目或者动物相关的纪录片。关掉电视后,虽然内心万马奔腾,我还是控制了一下情绪,三个深呼吸后,我问女儿:“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看的?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内容呢?"
“我也没老看,放假的时候阿姨有时候看,我在旁边就也能知道一些。”背景情况知道了,孩子听力超好记性也不错,这是我知道的。
“你觉得好看吗?“我继续问。
“还行,我觉得孙俪演的挺好的。她不像皇后那么坏。”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
“可是这种剧不是小孩节目,不适合你这个年龄。不属于咱们约定可以看的电视内容。下次不要再看了。”
“哦!好吧。”孩子点头答应了,看得出来勉强。
事情并没有完。又一个周末,看电视时间,女儿换频道,趁我不注意,又停留在一个演着宫廷剧的频道。经我提醒,才又换回青少频道。我在沙发上挨着女儿坐下,问她:“妈妈很好奇,你为什么喜欢看这种电视剧呢?是什么那么吸引你呢?” “我就是喜欢看和皇帝有关的,看皇宫里面的事。”
她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喜欢看《春秋战国故事》。那时候每天中午一边吃饭,一边拿着书在看。灵机一动,我对女儿说:“你要是喜欢和皇帝、帝王有关的故事,妈妈给你买《春秋战国故事》看吧?妈妈小时候就喜欢看。” “我不看。”女儿直接拒绝了。
真是出师不利,没想到她拒绝得这么干脆。可我哪是那么容易就放弃的人呢。“那妈妈给你买《上下五千年》吧,这个书特别棒,从中国第一个皇帝到最后一个皇帝的故事都有,还有文成公主、武则天的故事,以及更早的故事,包括女娲补天。”我把这套书和她读过而且感兴趣的女皇、公主等女性为主角的有关故事联系起来。“是吗?那好吧!”果然,兴趣被吸引了!
这样,买回了一套《上下五千年》,上中下三本。女儿本来就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只是每个阶段的兴趣点不一样。这套书太还真爱看,她每天都会抱着看一会,很快就看完了。有时候出去,在路上闲聊,她还会考我:“妈妈,你知道贞观之治吗?”作为一个文科生,虽然当初学历史年代记不准,但是这个还是能和她谈上一番。“那你知道李渊是谁吗?” 拿这问题考我,也太小看妈妈了!“你知道李世民的弟弟叫什么?”“这——李世民应该有不止一个弟弟吧,你说的哪个?”说实话,咱这叫蒙混过关.....“你现在读了《上下五千年》,问出的问题,都快把妈妈难住了,你越来越厉害,快成小专家了!说实话,你的问题我还真不清楚,咱俩得上网查查看。”适时鼓励很重要,孩子有了成就感,就更有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看到女儿对历史故事有兴趣,我趁势抓住时机,又给她买了一套《少年读史记》,引导她除了看故事之外,也带她读一下书中的“原典精选”部分,给古文打基础,但是不强求。“词语收藏夹”部分的内容有解释,有例句,很适合小学生。这套书现在也快看完了。
就这样,女儿从爱看宫斗剧,到现在爱上了看历史故事。有一天她对我说:“妈妈,我喜欢长孙皇后。”“为什么呢?”我继续我的好奇心。“因为她很聪明,很有智慧和才干,帮唐太宗做了很多事,能辅佐他,才有了贞观之治。” 到现在,我真心为女儿的成长点赞!“妈妈还发现你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特别感兴趣,是什么让你对这些那么有兴趣呢?”
“因为唐太宗知人善任,国家治理得特别好,那个时期唐朝特别兴盛。”简单平实的话,道出了她的解读,抓住了历史的关键。
六一儿童节礼物,女儿要一套书,选中的是《唐太宗传》。她还告诉我,她长大要目标之一是做一个历史学家。
从宫斗剧,到读历史故事,到看传记看得津津有味。这个转变的过程,有几个因素特别重要:
1. 从孩子兴趣出发,因势利导。父母遇到情况要保持淡定,可以用三个深呼吸保持正念状态。这样才可以启动智慧和经验,做出最优的应对方案。
2. 任何起初看起来不那么有利的事,我们要相信至少有20%的部分是好的。从这20%出发,让它放大,朝着积极的方面转化。
3.养育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父母要不断保持学习的心态。
4.多运用好奇心,多用恰当的问题,倾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5.对孩子及时鼓励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