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美的异类才时尚?
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无论是图文还是短视频亦或者直播平台中,一贯的美丽事物已经很难再迅速爆火了,反而丑的内容能迅速吸引人的眼球,如乔碧罗、罗玉凤等。
甚至催生了与丑有关的“亚文化”,如土味音乐、舞蹈等,如B站的影流之主相关视频已达9亿播放量。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一边鄙视着这些土味内容,一边看的不亦乐乎甚至进行了模仿,如哼点土味音乐、来个摇花手,这是很明显的上头反应……
除了土味,“审丑”也发展出了“丑萌”“丑帅”等新流派。如美剧《曼达洛人》中,那位有着绿色的皮肤,超大号尖耳朵,皱巴巴的脸的尤达宝宝;还有星战中的尤达大师。
只是“审丑”还不够,还有人从各种“丑”中获得灵感,经过再创作来营造新的视觉效果。很多人因为小时候的雀斑而自卑,但如今的影视作品却主动增加雀斑,以此来营造少女的俏皮感。
人们争议不断,有人认为这些是美学的滑坡,也有人认为这是对艺术的全面包容。但不管怎么说,“审丑”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并活得相当好。
02人们自古就喜欢丑东西?
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对丑有很大的兼容性。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六祖曾言“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天地间的事物只是存在着,美与丑只是观者自身的感受,而非事物本身。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著作中,对人们形象的刻画常常是美丑并存的,如对孙悟空的描述:
“毛脸雷公嘴,身高不足四尺。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长着怪相的神仙更强调了道德伦理。
03我们在经历“审丑PUA”?
在当代,人们乐此不疲地被“丑”吸引,为丑助威并增加流量,这难道就是审丑PUA?
在灵加教育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合适,因为审丑的流行有其合理性。娱乐至上的环境下,“美”太密集后,这些“反审美”的出现,迎合了大家的猎奇心理。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趣味,另一方面则让从业人员开发出更多的脑洞从而丰富娱乐产业。
另外,人们对“丑”的接受,增强了它的社会属性,也反映出了当代美学更加复杂和包容的特征,让人们不再沉迷单一的审美,更多的人可以放开顾忌地展示自己。
在生活压力巨大的当下,审丑也是人们释放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低成本无危害的审丑,终究成了接地气并且亲切的内容,当人们被逗笑的时候,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过去的审美是不可亵渎的神殿,如下的审美却是兼容并蓄,美与丑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而非绝对的。
“丑东西”大火,我们并不是进入了“审丑”时代,而是代表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对其生活环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