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之“履正”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  靜篤


诗经·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麒麟“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含仁怀义”,被视为世之兴衰的标志。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为此落泪,并言“吾道穷矣”。

        黄庭坚在《麟趾赞》中说:“麟有趾而不踶,仁哉麟哉。有定而不抵,仁哉麟哉。有角而不触,仁哉麟哉。今之人,一朝之忿以触人,灭身辱亲。呜呼,人中有兽,兽中有人。”

        可踶、可抵、可触,而因心存仁厚,不踶、不抵、不触,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习惯。与日常生活而言,怀仁含义,便不忍于伤害他人,进而才能远离不当言行。真的遇到矛盾、冲突时,也因习惯所致有所缓冲,不至“朝忿忘身”。而当今教育似乎已用成绩取代了道德的品价标准,如同几十年前,用出身来评判人之优劣。

        前段时间,公交车上,见两个穿校服,中学生模样的男生,坐在后排,翘着二郎腿,边打游戏,边说脏话。他们的语言是那样流畅,听不到一丝不适。看来,他们浸泡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已然很久。

        不久前,继重庆15人殒命于抢夺方向盘狂徒之手后,又有几起类似事件发生。虽未造成惨烈后果,却不能不引人深思。如同前面有悬崖,有人相继坠落,但人们却熟视无睹一般。这仅是因“一朝之忿以触人”吗?非也。这必是长久累积的习惯所至。有人说,车上的乘客无人制止暴者施暴,这种沉默断送了他们的性命。那么,仅是重庆公交上的十三人是沉默者吗?

        多年前,上海公交车上,一名住手杖,带着墨镜的中年人摸索着上了车。站牌下,还有好几名盲人在等车。我看着车厢里站着的老人,坐着的年轻人,心想,这一回,总该有人让坐了吧?盲人离司机很近,司机看看他,继续沉默地开车,那种沉默更胜于同车所有坐着的人。尽管是七月的上海,尽管车厢已显拥挤,但我分明感到阵阵寒意。

        其实,沉默与否,一心为己者是不太在意的。他们在意的只是当下的自己是否安适而已。在不该沉默时沉默,如同在不发声时发声。其关键在于,心中是否还残存仁义。

        一切皆有惯性,无论历史,无论“不仁”与“仁”。当大多数人对看似轻微的伤害无动于衷时,就不要惊愕于恶性事件的发生,因为那只是或早或晚的必然。

      《书履》载:“行必履正,无怀侥幸。”

      如麒麟一般心虑他人,心怀仁义,方能时时  “履正”,这无疑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学习的智慧。养一颗纯厚之心,人类才有未来与希望。

2018.11.3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