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男子个大丈夫,宁死不屈,这话不假。可又有人说了,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这话也没错呀。这男子汉大丈夫到底是宁死不屈呢,还是能屈能伸呢?
我们都知道南宋名将文天祥,在抗击元军的过程中被俘,宁死不降,奋笔疾书《过零丁洋》,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可以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的典范。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未成名时,在市井之中,受街头无赖的胯下之辱,不与小人计较,积蓄力量,日后做成将军,更是说明了大丈夫只有能屈能伸,才能做成大事。
我觉得不管是“宁死不屈”还是“能屈能伸”,要看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条件。
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最著名的《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几乎妇孺皆知。这两个故事就能从蔺相如一个人身上,反映出一个人什么时候应该宁死不屈,什么时候应该能屈能伸。
蔺相如持和氏璧去秦国,面对秦王的贪婪霸道和不守信义,蔺相如大义凛然,陈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终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此时的蔺相如是宁死不屈的。
而后来面对廉颇的不服气、不敬和挑衅,蔺相如以赵国大局为重,谦让容忍,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此时的蔺相如表现出的就是能屈能伸。
说起这个话题,我不禁又想起一副对联: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尽吞吴
对联中所说的两个历史人物,同样是宁死不屈和能屈能伸的鲜明写照。
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宁死不屈,自刎乌江而亡。
越王勾践,为了重振国业,20年卧薪尝胆,亦是能屈能伸。
其实宁死不屈和能屈能伸是两种气节。这两种气节都能在历史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代表性人物,而且这些人物都是我们敬服的。
什么时候应该“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什么时候“识时务者为俊杰”,真的要顺势而为、就事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