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攻破京师,东南十省为何自保不出兵?

1900年(庚子年)5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列强组成联军以剿灭义和团为借口进攻大清京城。享有数量优势的八万清军和义和团在北京城附近与八国联军展开殊死搏斗后惨败,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北京城陷落。

我们对腐败的满清弄丢京师并不感到意外,但当时占据大清朝半壁江山、坐拥十省兵力的东南十省,眼见洋人攻陷京师对我同胞烧杀淫掠,却熟视无睹,这是为何?

清军入关后经200多年的太平盛世,当初威不可挡的八旗兵,早已在安乐中丧失战斗力,当太平军席卷天下时,咸丰帝不得不允许汉人练兵,由此湘军和淮军走上历史舞台。自此以后,掌握兵权的汉族官僚集团逐渐取代满人成为左右晚清政治格局和走向的重要力量。大清处在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事之秋,国内起义不断,外有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廷只得依靠汉族武装,皇室的实际统治力被严重削弱,地方各派武装做大已无可挽回。

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掌握40万大军,左宗棠说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坐实了鼓动曾国藩称帝造反的实锤。若不是曾国藩回以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断然否决了左宗棠要其登基的提议,晚清恐怕也不会多30多年。

1900年,慈禧太后以诏书通电全国要求各省督抚跟西方十一国开战。邮政大臣盛宣怀私自扣下了清廷的电文诏书,仅传给各省督抚。朝廷的开战诏令在掌握大权的督抚们那里掀起了惊涛骇浪。两广总督李鸿章看到电文后更是拍着桌子大骂此乱命也,粤不奉理直气壮的进行了抗旨。紧接着,在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倡议下,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山东巡抚袁世凯和广东巡抚德寿等东南十省督抚做好了帝都城破,自己很可能被朝廷满门抄斩的风险,联名与西方列强暗中议和,一纸密约《东南保护约款》等与西方列强达成了互不进攻的协议,并计划拥立李鸿章担任大总统来收拾残局。

东南互明摆着要置清廷安危于不顾,任由洋人攻破北京。向来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为什么宁可放任洋人的烧杀淫掠,也不肯回师援救京师?这说来也着实无奈之举。

晚清的政治局势,李鸿章认为清朝早就该进入历史了,他这裱糊左缝右补,大清才在苟延残喘中挨过一天算一天而已。

1840年兴起的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后的筹建新军、戊戌变法,再到后来的立宪运动,清廷的改革此起彼伏,但没有哪次改革能扭转颓势。甲午海战惨痛教训,曾经威无比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居然被倭国联合舰队打得全军覆没。痛定思痛的清廷狠下决心,重新组建新式军来抵御外敌。

这支军队就是北洋军队的前身,清朝武卫

武卫共有五大部队,即聂士成武毅(武卫前军)、董福祥(武卫后军)、宋庆(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武卫右军)和荣禄的武卫中军。这五大部队完全按照西洋操式进行训练,清廷尤其对袁世凯新建陆下足了血本。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为加强京师防务,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统帅掌武卫;荣禄自领中军驻京师;董福驻蓟州;宋庆驻山海关;袁世凯新建陆驻天津小站1899年,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将一万多人的新建陆军练兵场地搬迁到了山东,袁世凯后来又兼并了刘坤一的两万自强,新建陆军在八国联军侵华前3万多人。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荣禄的武卫中军、聂士成武毅、宋庆都被洋人打得支离破碎,董福祥在被洋人打残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向西而去,唯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得以完整保全。

当年的甲午战争大清连一个小日本都打不赢,现在公然跟十一国西方列强宣战,慈禧摆出了一副死战的架势,以一纸诏令要求大清国全面同十一国列强开战。东南督抚们大脑很清醒、干净利索地抗了一回旨,大家都明白,十省督抚们的这些兵,用来维持当地治安,要去跟手持先进武器的洋人作战,无异于就是去送死,而且和十一国的洋人爆发全面战争,对于大清帝国意味着什么列强也不傻,大清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才是他们的追求的核心目标,全面战争将会彻底葬送他们的利益。同时,在英国人的撮合下,东南十省督抚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

当时唯一有实力跟列强联军对抗的仅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袁世凯一手打造新建陆军,他在这支新式军队里倾注了大量心血,安插了大心腹,笼络了大批官兵新建陆军早就成了袁世凯的私人军队,更不会用自己的军队去跟实力强大的八国联军对战了。到后来清帝逊位,没有这支强大的军队做后盾,袁世凯不可能实现轻松拉下清朝的图谋。

所以,八国联军用更低廉的手腕从大清获取丰厚的利益只将军事行动在京畿一带,断不可能发起对大清的全面战争。而东南十省掌权派们也都料见了,只不跟着慈禧太后掺和,洋人也不会发起全面战争,跟洋人妥协才保住半壁江山,也是唯一的出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