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序:今天是第六講,彌勒菩薩繼續回答何者是因緣,這一節主要講的是“順”十二因緣,也就是生死流轉的過程,稍微有一點點長,希望你耐心看完~
師父所講文字版: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
因緣揭示生命本身
那么这个十二缘起呢,是顺观十二缘起,就是生死流转之相。我们的生命,从佛法的观点、观察来讲是这个样子的。这里讲因缘为什么主要直接揭示生命的本身呢?因为佛法所重视的是开启人生命上、心灵上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见解,而不是说其它社会学等等的重点在物质世界,或者是在群体关系的层面。而佛法呢,是在人的精神层面、心灵层面,所以在论述的时候,直接就从我们生命的本身来论述,说因缘,说缘起。
那么这个十二缘起呢,它是从宏观的,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生命流程所作的一个介绍,对于“这个事实是怎么样的”一个阐述。而且由这个十二缘起的观察,往前推展,往后推展,就是可以整个地认识生命的情形是怎么样的,那么先概要地对这个十二缘起做一个解释。
那么先讲一下这个“缘”的意义
“缘”的话呢,其实在这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种联带的关系,它以我们通常意义的攀缘之义,来讲这个联动性的关系。就好像有一个墙,这个墙上的藤本的植物可以攀附,可以往上走,借着这个墙。那比如说这个墙倒了的时候呢,这个藤本的植物它也就塌下来了,所以它是借助着,依附着这个墙。
那我们生命当中相应的这个流程、相应的这个展开呢,它也是以前为依,然后引发后。像这个灯焰点着了,那现在当然是用电了,过去是用油啊。实际上这个基本的情形是一样的,它就是不断地燃烧,然后不断地释放热能,产生光明,那就保持了这个灯焰,保持了这个灯持续地有放光出来,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个灯了。物质世界是这个样子,我们生命体呢,它也是这样的一个层面,就是不断不断地由前到后,由前前引后后这样的一个发展变化、这样的一个关系。
“无明”是什么?
那么这个“无明缘行”,“无明”的话就是不明呐,通俗意义来讲就是没有光明,黑暗的意思。那么世间的这个可见光、这个光明没有,就看不到东西了,黑灯瞎火地走路都走不了了,东西摆在哪儿也看不到啊,那一定要有光明点着了之后,照亮了之后,才能够知其方所。
那么我们生命里面的“无明”呢,是心中的黑暗。所以人在种种的追求、想法,想这样、想那样。那么从倾向上来讲,都倾向想要得到快乐,想要得到自己认为好的事情。可是不断地去努力追求等等,得来的是什么呢?——烦恼,就是各种事情当中自我形成困扰。
这个深层的地方,就是相应的自体固执,自体——“自我”的这个存在,以及相对所谓客体的真实存在,在这二者当中缠绕,这个是“无明”的起点,就是“无明”的本身,是这个样子。
“无明缘行”
“无明缘行”,有“无明”故,就有相应的不正确、不真实了知,所以就会产生意想分别,产生追求——“无明缘行”。
“行缘识”
“行缘识”,那么有这个趋向之后,那就会有所取,就会有所知。有这样一念心,如果从三世轮回来讲呢,就是说这个时候意想颠倒,比如说在中阴身的时候,他随着自己的业力关系,所以就变现相应的种种景象,比如说,他要是生到地狱道的,他在生的时候是屠羊的,这个时候就会看到羊,然后他就由原有的关系,就想要去杀这个羊,结果去的时候境界不现了,那么就堕到地狱里面了。那么投胎的话呢,他就有相应的这个男女颠倒,然后就起欲想,起颠倒想,就形成结生相续,这一念颠倒就被这个诱惑进去了。
“识缘名色”
然后呢,这个识住其中之后啊,“识缘名色”,所以他一投胎之后,就由中有刹那现起生有了;有了生有就有“名色”,这个“名”是精神的,“色”呢是物质的,就是有这两部分。
“名色缘六入”
那么“名色”起了之后,就会要经过一定的发育、一定时间的成熟。这个时候执持什么,还是要以前的妄想心为支持,执著心为支持。如果他要不执持的话,那这个身心就不继续发展了,他就转移了,这个胎呢就死掉了。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个时候才会成熟为“六入”。
補充內容
这里补充讲一点,因为一般我们这样念十二缘起,念来念去呢,没有一点相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见得有多少了解。就跟前面佛说见因缘就见法,见法就见佛一样的,话是有这样的一个说明,可是意思上、认识上是很含混的,很朦胧的,搞不清楚的。到底什么叫“因缘”呢?就像这里“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了,怎么样的一个情形呢?
那相应的一些广的经典当中、论典当中讲得比较细致,比较明确。那么这个“六處”位,像有些经典里面就讲到了多少多少个月之后,就是多少周,就有“六處”位。那“六入”之后,实质上就是由生命的执持心,心理业力执持之后,微细色根发育显露出来粗重身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加上意根),粗重的,那么这个就是“六處”位了。
“六入缘触”
“六處”位之后,就是“六入缘触”。那么降生之后,根、尘、识和合嘛,就有“触”,这个就是“触”位。所以婴儿的时候,就只是呵护他,喂养他,他就主要以“触”为主。
“觸緣受”
然后再慢慢长大,两、三岁以上,又几岁以上,那么这个时候开始有“受”位,就觉得舒服的,觉得不舒服的,有願意接近、不愿意接近。所以这个时候,小孩子,婴儿慢慢长大一点点,稍微懂一点的时候,你这个是笑脸,或者你是一种不高兴的样子看着他,他就会有反应,他会对于这个事情,产生接近,产生远离的一个反应,那么这个就是“受”位。“受”位的时候,还没有大的比较,吃饱饭,觉得好玩就玩一玩,就这么回事,别的什么多的爱著、追求啊,这个是没有的。
“受缘爱”
那么再进一步呢,就是“受缘爱”位。就是他慢慢慢慢成熟啊,心智开始发展,然后产生男女的差异,开始有爱欲、爱著,那么“受缘爱”。
“爱缘取”
“爱缘取”,那有了这样差异,有了这个贪著之后,进一步就想积累,就是想积攒更多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有“取”位。就是追求名啊,追求利呀,赚钱呐,成家立业啦,做种种事情,那么这个就是“取”位了,就是“爱缘取”。
“取缘有”
“取缘有”,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啊,名缰利索,营营苟苟,就做了很多罪恶的事情,也有可能熏习了善法,就做了很多善的事情,有善业,有恶业,那么就形成未来的心理习惯、想法,集成一种趋势,这个趋势就称为“有”。
“有缘生”
“有缘生”,有了这样一个趋势之后,它就会带来新的开展,新的展开,就是未来的一个“生”。
“生缘老死”
那么有了“生”之后,“生缘老死”。一旦有一个新的生命相续、延续,那么在这个延续过程当中呐,他进一步又产生反应,产生爱著,进行追求,那么就进入成熟,就是“老死”位。
所以这里从基本义讲这个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等呐,它是可以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讲。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呢,“无明缘行;行缘识;……”那这个“无明缘行”呢,是过去的;这个“识”、“名色”,“触”、“受”、“爱”、“取”,那是现在的;“有”、“生”、“老死”,那是未来的。实际上,过去的“无明”,过去的“行”,它是属于怎么样呢?它属于前一个未来的“生”和“老死”。那么现在的这个“有”和“生”,那又是未来的“无明”和“行”,它有这么一个关系。所以前面一个阶段连贯到这一个现实生命,那么现有的这个生命又延续到未来的一个发展,是有这么一个连贯性的关系。
那如果从未来微观的角度上来讲呢,我们起一念,对于事情的认识和反应就有十二缘起。就是我看到这个花了,看到这个草,如果没有如实了解因缘生法,没有如实了解缘起的时候,那么当下对这个事物,随着自己的戏论颠倒有一个反应,那当然这种反应是一种妄动,虚妄的、愚痴的。
那么有了妄动之后,就会有自己的认识,还不觉得自己的认识有戏论,有颠倒存在,还觉得是正确的。那么随着这个认识之后呢,就会有精神、物质交参——精神层面、物质层面。
那么随着这个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又进一步有具体的对应,那就是“六處”了,是眼睛引发的,是耳朵引发的,是舌头引发的。比如说尝到一个什么味道,那么他又有不同的一个反应。那么“六處”之后,就是有相应的“触”,就是有变化,只要你跟境相一相涉入就产生变化了。
那么这个变化涉入之后,就会产生反应,喜欢、不喜欢的反应,有了反应之后就会产生粘连性的关系,就是粘附其上,不喜欢的也有粘附,喜欢的也有粘附,只是这种粘附对于境界的这种束缚呢,它的方向有点不同而已。那么随之而来就是有“爱著”了,有追逐啊,有“取”呀。
那么这个“爱著”和“取”就会形成你下一个的轮回,未来的趋势。比如说这个事情你印象好,下一次的时候,你又接着这个印象好的基础发展。如果印象不好呢,那就接着上一个不好的基础发展。比如说对某一个人,以前呐,经历的时候很不好,那么下一次呢,经过若干或者比如说十年再遇到,可能这个人都变好了,完完全全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可是你的心里面呢,定位呢,还是觉得不好的。
那么有了这个之后,趋势形成,带来未来的一个发展,就有“老死”,有新一轮的作用产生,那这个就是“老死”。所以后面说“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那很多经典里面都是讲“生缘有;有缘老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就会有忧恼,就会有痛苦。
“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就是说这些都是一大堆的痛苦,都是痛苦所在、痛苦的地方。那为什么这样说呢?相对世界里也有快乐啊,那么这里是从整个生命流程来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