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天才”三段论

“天才论”的提出,早在1869年高尔顿(达芬奇的表弟)在他的名著《遗传的天才》里提出了天才遗传说;125年后,由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Richard J.Herrnstein和美国社会学家Charles Murray 共同出版的爆炸性的名著《钟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与阶级构造》(1994年)里宣称:智商是先天的,在人口中有固定的分布规律,还没有证据证明能够通过人工干预来改变。这一论点招来了许多非议。

与这种“天才论”相对立的是“培养论”,也就是经过后天科学的训练,凡人也可拥有“超能力”。

1978年7月11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一位普通的本科生经过科学训练创造了22个毫无规则的数字的记录。然后再经过了250小时的训练,他竟能够记住了82个数字。而这个受试者,并不是天才。后来他的朋友也参与了挑衅,竟创造了102位数。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事实:普通人经过训练,也会发展出自己的“超能力”。

时至今日,“天才论”和“培养论”似乎开始趋向于共识。绝大数的心理学家们,既认可“智商绝大部分是来自遗传,另一大部分形成是由后天环境因素所影响”。心理学家们认为四分之三以上的因素是我们可改变的,另外四分之一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智商基因,这几乎不被我们所知。这四分之三可改变的因素,对我们进行自我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那条著名的一万小时“深度训练”定律,就是造就天才的公式。这条定律非常具体地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要想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世界顶级水平,大约十年的专业训练是最低要求。呃,这岂不是在说人人都能成为“飞鱼”菲尔普斯”?菲尔普斯、巴菲特只有一个,即使许多人都如他们一样大量的训量,也未必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在顶尖竞争领域,那四分之一不可知的基因因素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事实上,人们低估自己的潜力,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虽然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飞鱼”菲尔普斯,只要训练方法得当,但是成为半个“飞鱼”还是可以的。

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天才真的存在吗? 1763年,7岁的莫扎特开始了他的环欧洲演出,成为一代传奇人物。莫扎特年纪很小时就能准确辨识任何...
    丹菡阅读 9,132评论 4 106
  • 心有皈依处,修养是基础。 忽略小数事,净地法财主。 五蕴必竟空,六根莫凡属。 七八宝德水,九九归一处。 十念极乐国...
    真如自在阅读 262评论 0 2
  • 最后一期了呀 还是有些不舍呢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 且干净 不说再见 因为 有缘即会见
    彬彬都不睡觉的阅读 223评论 1 0
  • 我以为风一直在, 梦也会一直在。 直到划过天边的流星相劝 我才知道你早已不在 世界很大 梦想也很大 我的心却很小 ...
    七月花开_8883阅读 16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