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微信读书的便利,我又成功了看完了一本有可能我永远也无法翻开的书《月亮与六便士》,我的记性很差,没有办法在看完之后列举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长句,甚至读到最后,我还对主角的名字到底是斯特里克兰还是斯里特克兰也记不太清楚,只能记下自己零星的感受,免得糟糕的记性过一阵子就会完全遗忘。
毛姆这样的写作方式是我第一次所见,是作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整个故事,虽然他对主人公厌恶又好奇,但是他时时提醒自己,也许只是自己不能理解别人的世界,这让我在阅读时并没有受太多作者的影响,也因为他的中立立场使我没有不适,而坚持读完了这本书。诚如译者所言,这本书写作的相当的流畅,在外国小说中,让我从一开始就能如此轻松往下阅读的书还是第一次。以前读外国小说,我总是劝自己不要怕,读了一小半把人物和背景搞清楚了,读起来就没那么困难了,这部小说却让我读起来像白话文一样简便,但是其中还是有不少描绘感受和想法的句子让我叹为观止。人的思想和感受之复杂,怎可用这样多和复杂的语言表达出来,竟还让我看懂了理解了,不得不说这是作者和译者共同的成就。
月亮与六便士,苟且还是远方,作者用一个一点也不高尚的人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总被衬托的很伟大的主题。但主人公和作者本人却告诉我们,艺术与高尚并不沾边,可以有高尚的艺术,就可以有原始的艺术,原始的甚至更有力量,因为那是我们身体的本能,是深藏心底不敢揭开的秘密。主人公任性的行为理当受到社会的鄙视,因为他抛妻弃子,不负责任。但是他内心的感受喷薄欲出,他已无法再对俗世虚与委蛇。他的任性让人鄙视,也令人羡慕,他一生都为自己而活,而我们这些不敢踏出这一步的人也不要说为了谁放弃了这种任性的话了,大家都只是更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而已,真能像他一样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不在乎是否出名,不在乎贫苦还是富有,这世上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对艺术并不明白,从来看不懂梵高的画好在哪里,也不懂印象派,写实主义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画是分为像和不像两种,或者分为好看或不好看两种,要说看懂我恐怕是不敢承认的。但看了这本书,我发现人人都有感知艺术的能力,可能是作家,船员,医生,总是会在某一个瞬间,一个画面一种感觉击中了你,那大概就是艺术的力量吧。我年前去过扬州瘦西湖,印象已然渺渺,但十年前在西安古寺下听到的钟声,看到大雪覆盖下的古寺,仍然让我记忆犹新,每次回想,那个钟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心中也是一片沉穆,余音久久不肯散去。我想这种感觉就是艺术,所以艺术是多元的,我爱的你不爱,你喜欢的我看不上,忘记前段时间哪里看来的,说人生的幸福本来就来源于多态。我们的不同带来了不便,但也带来了魅力。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很多的地名,很多的画家名字,让我这个对地理一头浆糊的人算是上了一课,好歹了解了一点点异国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读书的魅力所在吧。以前很喜欢旅行,去玩新鲜的东西,后来见多了之后发现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差不多。现在更期待的是在一个地方住下来,去体味,去生活,去观察,我才能真的懂一个地方,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正可以让我便捷的获得这些,作者为了不被攻击,总还是要做一些检查的,对于风土人情写的不会太过偏颇。如果是作者经历过的事情就更好了,那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一言一行,融合了生活的社会的烙印,读了他们的书就感觉对世界的理解又多了一分。
深夜已至,暂时只想到这些,很开心又可以开始新的旅程,读书让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