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转载
时光的脚步昼夜不停,它不辞劳苦领着人们前行。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赛龙舟、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吃龙舟饭、拴五色丝线、佩香囊、食粽子与咸鸭蛋。
我的家乡主要是挂艾草,食粽子与咸鸭蛋。
艾草不必买,家种的有,野生的也有。
咸鸭蛋,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准备,蛋白有特咸与微咸。
每当金黄的油慢慢地从蛋黄里滴出来时,孩子们的口水就开始打转,一不小心,掉了出来。
大部分小孩都喜欢吃蛋黄,蛋白留给大人们吃。
相比做咸鸭蛋,包粽子要复杂得多。因为这是一项“技术活”,很多人都不会做。
老家,端午节前一两天包粽子。一两百个粽子,一个妇人忙不过来,邻里相互帮忙。
我的任务最简单,只要把一篮子刚采摘的绿油油的箬叶,提到河里或者塘里去清洗,轻轻刷去箬叶上的灰尘,剪去叶柄即可。
糯米浸泡了,干笋叶也均匀地撕成几片,箬叶静静地等待。
可以包粽子了。
首先选择两片(也有用一片的)大小相似的箬叶,重叠在一起,对折成圆锥形,捏紧不松动,再往里面盛满糯米。
接下来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般左手拿着装满糯米的锥形箬叶,右手迅速用箬叶盖住糯米。双手配合,立即把一个锥形变成鼓鼓的四角形。手还是不能松劲,否则糯米很容易露出来。
最后用干笋叶做腰带,打几个圈,用力拉紧,打结,一个粽子包好了。
我大约十一二岁时,学会了包粽子,主要第二个步骤,太考验技术。
老家的习俗,奶奶那一辈,包粽子都有母鸡带小鸡。于是大箬叶与小箬叶分别成了母鸡与小鸡的衣裳,一挂大约二十个的粽子,就如奶奶养育着七个子女,还有一大伙孙辈,大大小小的,热热闹闹的,紧紧依偎在一起,其乐融融。(现在包粽子已没有这种习俗与乐趣了)
每逢过节,土灶与铁锅就忙得晕头转向。
晚饭后,铁锅又接到了重任,把所有的粽子交给它,浸在井水里。
灶台里,几根又粗又大的木头冒着浓浓的火光。渐渐地,锅盖上升起一团团烟,水沸腾了。(这种情景令我一生都在回味)
大约一小时后,淡淡的粽香味弥漫于整个厨房。
睡前,粽子基本八成熟。再往锅里加适量的水,柴火也添足。第二天早上,总能吃到又香又软的粽子。
一锅粽子,一部分送亲戚,剩余的全部自家吃,可以吃上大半个月。干活饿了,吃,也当零食吃。
如今吃过许多粽子,甜的,咸的,黑乎乎的。
可细细品味,还是老家的瘦肉粽与纯糯米粽,味道纯正,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把人生比作粽子,我愿意做老家的粽子,个头结实,朴实无华,没有多余的修饰。
时至端午,岁月生香。年年粽香,岁岁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