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韩国电影不多,不知为什么,好像是因为不太喜欢韩国人讲话那种用力过猛的腔调,《寄生虫》这部电影其实早几天家人已投屏在电视上看了,我当时一如既往的无视,宁可躲房间看我的电脑。直到看到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颁给了这部电影的消息,才赶紧找来看一下,没想到竟然一鼓作气给看完了。
电影节奏不算紧凑,甚至叙事有点平淡,但却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总觉得在平淡中有许多的悬念,而最大的悬念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会是怎么一个结局?
故事的基构设定无疑是有BUG的,这一点早有人评论过了,比如有钱人家不可能这么弱智和盲从,比如底层人不可能那么有学识、那么快懂礼节,比如一个大活人藏在地下室不可能4年多了不被发现.......等等;
这些评论都十分有道理,不过我认为这些并不重要,导演似乎并不在乎这些BUG,甚至有可能有意利用、夸大这些BUG,来呈现他想要表达给观众的东西。
看这部电影,剧情故事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甚至故事的结局虽然惨烈,但却完全出乎意料的简单,没有峰回路转,没有跌宕起伏,这些好像都不是导演想要去关注的,他似乎就是想把他的表达用镜头语言直接铺给观众。
那么,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社会阶层的对立?贫富差距的分化? 社会环境的无奈? ......等等
我的格局历来不大,因此也没有能力从这些宏观的层面来评论,我的直接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在平淡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之恶让人打了一个寒颤。
我看的韩国电影不多,看过的几部总的体会是韩国电影对人性阴暗面的揭露似乎十分直接,十分彻底,这部电影也是如此,除了结局的惨烈以外,大多数时间的故事进展还是比较轻松的,但却令人觉得黑暗压抑。大概这是这个国家的处境所导致的,一个对面随时有凶悍的威胁,头上总有老大咄咄逼人的压力,腾挪空间不大,甚至有一部分还不属于自己的,心中却又无时不刻想要膨胀自己的自信心的国家(所以这部电影竟然也不失时机、有些违和地提到韩国的民族英雄李舜臣,而且是从一个单纯简单“傻白甜”的贵妇嘴巴中说出来),民众的心理难免是患得患失(比如说,竟然有钱人家家里都要挖个地道;比如说随处可见的对美国元素的崇拜等等),于是各种人类的劣根性往往不被掩饰地表现出来,就好像片中老有人随地大小便一样。
当看完这部电影,我脑海中少的可怜的韩国电影内存让我瞬间猜想,这部电影的导演会不会是《雪国列车》的导演,一查,果不其然。
《雪国列车》有太多政治性的隐喻,但其中也不乏对人性阴暗面的直白袒露。特别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明媚的阳光中,一群身穿白衣、天真无邪的孩童在身怀六甲、满脸慈祥的老师带领下唱歌跳舞,转眼之间,充满母性慈爱的老师却抽出冲锋枪当着孩子的面向手无寸铁、饥肠辘辘的灾民扫射,而她面无表情,一脸漠然,这一幕反差如此之大,让人深刻感受到,在资源的抢夺面前,人性已经泯灭殆尽,或者说人性中的恶被肆无忌惮地释放出来,而这种释放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犹豫或愧疚,就好像是自然而然程式化的运行一般。
《寄生虫》里同样有这种程式化的人性之恶的释放,大雨之夜,曾经雍容整洁的前佣人满脸腌臜,狼狈不堪,与先前的形象有着天壤之别,观众根本认不出来,底层人士的困顿之态被她这张脸淋漓尽致地一展无遗。当她把老公隐匿在主人地下室的事情被现佣人,也就是男主人公基宇他妈撞破之后,我俗套地以为接下来的剧情发展是现佣人恻隐之心发现,帮她隐匿了事实,但最后还是被主人朴先生夫妇发现,而主人原谅了他们并给予资助,于是皆大欢喜,喜剧收场;或者两家合伙联手,给主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最后被发现,天网恢恢,锒铛入狱,电影拍成了犯罪片,警钟长鸣。
然而,如同我上面说的,这部电影平平淡淡地铺垫出许多悬念,结局又平平淡淡地给出出人意料的结果。上面两种剧情都没有出现,而先是现佣人执意要报警,要讨好主人,却又被前佣人发现了他们一家欺骗主人的秘密,手握证据予以要挟,于是两家产生了一场鱼死网破的争斗,剧情也就此被裹挟着往下发展,两家人已经无法解脱出来了,如同坠入了苦海深渊一般,而这一切的根源还是人性之恶,还是人性之恶在资源的抢夺面前被程式化地释放出来。
现佣人,也就是男主人公、美少年基宇的妈妈看到前佣人的窘态,而且对方又苦苦哀求,但她为什么还是执意要报警呢?一方面想藉此立功,讨好主人,以稳固自己在主人家的位置,毕竟他们家穷怕了,连蹭个WIFI都要挤到浴室马桶边(马桶这个道具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似乎也带着隐喻),吸着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液也要抓紧完成手上的折纸盒的活,因为怕交不了货没收入;另一方面,又借机彻底地把前佣人在主人脑海中的留恋清除掉,毕竟男主人朴先生还在怀念前佣人炖排骨的味道,这让她感到了隐约的不安而又妒火中烧。而那个前佣人夫妇也不例外,一旦手握有力证据,处于主动地位,也是抓紧报复,欺辱对手。这一切,都是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都是为了资源的争夺,都是为了取悦权力。于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人性中的恻隐善念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恶念的肆无忌惮的宣泄,这样子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似乎经常都可以感受得到,因为人性中隐藏着这样的残忍基因。
导演选择了一个形象粗鄙的演员来扮演这个妈妈,似乎是想强化这种人性之恶的表达。而她在剧中也十分到位地展现了这种人性之恶,除了执意报警以外,还比如她一脚把前佣人踹下地下室,比如她一直对困在地下室的两人不闻不问等等,这些都表现的冷漠淡然,同《雪国列车》那个端枪扫射的老师一般。
这部电影用许多镜头画面的表现来隐喻人性之恶的释放,在平淡中给人予撞击般的感受,比如说男主人公基宇一家趁主人不在,在主人家大快朵颐,满桌狼藉的景象,虽然这时候他们也在讨论善良的话题;比如说大雨之夜,基宇家的马桶粪水奔涌而出,即使是美丽的女主人公基婷坐在上面压着也无济于事,何况美少女嘴上还叼着烟,这一幕似乎想告诉我们在人性之恶的蓬发面前,善念的力量是如此的羸弱不堪,甚至善念也已被侵蚀了.......
在电影中,导演似乎把善念的份额更多地给予主人一家,比如说男女主人朴先生夫妇都比较温文尔雅有教养,甚至如电影中说的“有钱人本来就单纯,没心眼”;比如说女主人朴太太主动给家教加薪,还托词说是物价上涨;比如说让雇员在家庭聚会中协助表演时也是主动给予更多的加班报酬;比如说虽然不太能够接受雇员的体味,但并没有当面嫌弃,仅仅是在夫妻间私下牢骚几句而已;比如说想解雇人,却怕伤了对方的脸面而要找个不咸不淡的理由等等。而最刻意的体现,就是因为佣人会过敏而一家子禁吃桃子,即便是爱女想吃也不行.......
这一切,似乎想告诉我们,当人们地位崇高、生活优渥时,涌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善念,而导演刻意安排了一个男主人朴先生在公司中被一大群人围坐着讨论工作的场景,而讨论的话题是其推出的VR产品比手机有更高的运算能力,似乎想说明朴先生的地位是通过他的勤奋、他的学识来获得的,人性之善是他身上固有的基因,而身处上层,这种基因更加发挥出它的作用,虽然让人有点居高临下施舍的感觉,但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一旦他们身上的欲念想释放,也会因为他们的地位使然,也比较能够克制,比如说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在客厅沙发过夜,夫妻间的亲昵也比较有节制,“随时都可把手抽出来”,不像底层的基宇他爸,在主人家旁边有人的情况下,还不忘冒险要摸他妈的屁股那样急不可耐,肆无忌惮。
然而,这部电影看似平淡,实际上却是复杂的,复杂的原因是人性本就不是简单的,当电影发展到后面,人性不同的一面一步一步被展现出来。单纯友善一直很优雅的女主人朴太太,最后却在车上脱掉鞋子,把脚翘在前座靠背上,旁若无人地打电话,然后又似乎嫌弃司机身上散发出的体味;当矛盾冲突发生而不可调和,前佣人夫妇被女主人公基婷一家囚禁时,欺骗主人时淡定自如的美少女在大雨滂沱中第一个崩溃地大喊,有什么计划呢?而后还打算端肉丸子下去给被囚禁的前佣人夫妇吃,说明她一方面害怕担心,此时压制她心中恶念的是法律的威慑力,另一方面实际上她也是挂念地下室两人的安危,是有所恻隐发现的;而她们家除了她妈以外,她弟弟和她父亲都有表露出这种害怕担心和挂念,甚至她弟弟还下到地下室去查看,导致了自己被砸伤,囚徒脱困而出;而她那个冷漠无情的妈,最后结尾当女儿被久藏于地下室的囚徒冲上来刺伤时,毫无反顾地冲上去与对方搏斗,以保护她;她那个平时游走在界线边缘但不越线,腰背不直,有点幽默,又有点谦恭懦弱的父亲,却最后恶念横生,拔刀杀死了平时对他不错的主人朴先生,原因是朴先生要把车子送自己吓晕的孩子去医院,而不是先来抢救被刺而生命垂危的她,而似乎他心底更深层次的恨意是源于偷听到朴先生对他的体味有所嫌弃并且引导朴太太也嫌弃了;而朴先生呢,则为了送自己吓晕的孩子去医院,而对命在旦夕的别人家女儿不管不顾,当然,他在要求司机未果的情况下(此时司机,也就是女主人公的父亲正悲痛地按住被刺倒地的女儿的伤口,想抢救她),还是没有进一步强逼,只是让司机把车钥匙扔过来,似乎相比之下,他的私欲与冷漠还是淡薄了些......
所有这一切,导演似乎想告诉我们,人性本恶,人性本私,但人性又是复杂的,而能够压制恶念私念的,除了亲情,似乎就是金钱,就像电影中说的,钱就像熨斗,能够烫平一切。当然导演似乎也想顺带说明这一切的根源是来自于经济危机,来自于传统经济被高新经济取代,来自于蛋糕店倒闭造成的连锁反应,使得底层人士生存出现了危机。然而,似乎,这种说明是苍白无力的,即便基宇一家日子已经大有改善,还是不能善待前佣人夫妇;甚至电影开头那个收纸盒的小老板自己似乎也并不优渥,但同样免不了想欺诈底层人士,4个纸盒有1个没折好就要扣1成的加工费......
所以直到电影最后,导演在这个惨烈的故事中,才似乎留给了我们一点希望,那就是男主人公基宇想象自己有钱了,买下了主人的房子,也解救了因杀死主人而躲进地下室的父亲,一家子的善念也开始散发出来,阳光和熙,绿草如茵,取代了那磅礴的大雨和满街的粪水(或许他们已经忘了,这如茵的绿草下面,埋葬着被他们害死的前佣人的尸骸)......
然而,结局这点希望实际上更让人失望和窒息,同时,导演也借此解答了他所营造的最后一个悬念。当我们看到主人家男孩解读走廊灯发出的摩斯密码时,以为他会告诉父母,然后秘密被发现,剧情走向了我上述的喜剧或犯罪片的结局,然而导演却再次出乎意料地一笔带过,因为他把解密的任务留给了男主人公基宇,目的是为了最后带给观众一线希望。
只不过,我们发现,这种希望实际上是很渺茫的,把善念的释放寄托在金钱的基础之上,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一般,而亲情如果缺乏善念的支撑,则是偏颇狭隘的。
如果说《雪国列车》有明确的敌人,那就是社会体制,甚至就是那个发明了这一切的老车长,那实际上还不那么令人绝望,推翻社会体制,杀死那个老车长,就能解决问题,电影的结局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但《寄生虫》的敌人却是根植于人心深处的恶念私念,这如何能够推翻?如果说另一部奥斯卡的有力竞争对手《小丑》中的人性之恶是产生于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身上,这部片的所有人则都是正常人,那就更是让人绝望了!就像佛经中说的,“阎浮众生,刚强难伏”,“举心动念,无不是罪”,“结恶习重,旋出旋入”。
那么,希望在哪里?难道人世间是如此的阴暗而绝望?我们却猛然发现,在电影中没有告诉我们的地方,实际上才蕴含着希望,那就是信仰的力量!这部电影中,所有人都看不到有什么信仰,除了金钱以外,无论是哪种宗教,电影中都没有人信奉,因此,心灵中难免是荒漠一片,人性中的恶念私念难免无法压制。
所以,实际上,真正能够压制恶念,释放善念的力量,应该是来自于信仰,唯有信仰之光,才能驱散恶之暴雨!无论是哪种信仰,只要是正念,相信都会有这种力量,这才是希望之所在!
写到这里,想起了《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CORINTHIANS》中“爱的颂歌 The Gift of Love”的一段(书中没有译成“礼物”,或许有其深意):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s.”
是的,唯有心怀信仰,才能恒久忍耐,才能有恒久之爱,才能有真正的善念,才能有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