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遇见,很多次在书店的书架上看到过这本书,对于书的封面有一种一眼便记住的印象,但仅仅停留在听过书名的阶段。
因为最近刚刚读完《浮生六记》,心情不能平复,想着接下来要看什么的时候,脑袋里面就浮现出《追风筝的人》的封页,色彩绚烂的苍穹下,那个与风筝为伴的男孩,顿时升起要看这本书的冲动。
故事开始于两个小男孩最懵懂无知的和平童年岁月,结束于个人的中年回首。很多人只是因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爱上这本书,除了那些你爱上的美丽篇章,我更感谢遇见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即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背景,感情是人类共同的所在,文学要表达、传递的东西也是一样的。
关于书的大概内容,大家基本都知道,无需赘述,只是想写一些自己的感触。
在人物塑造方面
开篇以主人公的时间线,从两个两小无猜的小孩开始,哈桑作为贯穿主人公一生,并影响他一生的人,他身上表达出的坚贞、善良、愚忠品格,就是作者以及主人公身上所或缺,也是作者想颂扬的东西,即使他被阿米尔背叛,被赶出家门,直到最终因为坚守不妥协而被杀害,他始终活得坦坦荡荡,问心无愧,没有失去他的善良、忠诚,就像书中所写无论经历过怎样的悲惨与丑恶,至少他最后留下的照片让人感觉到“这个男人认为世界对他来说很美好”。
阿米尔,更像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与对人性弱点的深挖。他不完美,他身上有小孩子的嫉妒心理,嫉妒爸爸对于哈桑的爱护与关心,嫉妒爸爸把爱分给了别人而冷淡待自己;他身上有人的普遍弱点:软弱,不应该是懦弱,在做出背叛哈桑的事情之后,心里对于自己的懦弱已经到无法面对的境地,无法面对被他背叛的哈桑、更无法面对自己。遇事喜欢逃避,不敢直面,总以为可以这样过一生的他,并非坏人的他,善良的本性让他终将背负背叛的道德枷锁悔恨不已。直到再次直面往事、旧人,看清自己,宽宥别人,宽恕自己。文中,对阿米尔性格形成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他为之骄傲自豪的爸爸,同样也是自己怨恨的爸爸。阿米尔多次强调自己不像爸爸,一方面是他对父爱的渴望,父亲对他性格的不喜,对他可以光明正大享受他带来一切的怨恨造成了他一直渴望独占父亲爱的占有欲作祟;一方面是明白自己成为不了爸爸那样勇敢无畏的人而嫌弃自己。
哈桑代表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类美好品质,主人公阿米尔则代表了更真实的现实人类,不完美的品格在人生路中踽踽独行,最终找到自己的救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了人。
叙事手法方面
书中多处对于周围环境的描写,对于他们房子的描写,那个盛装了他们无忧无虑幸福童年的房子、小山坡、那棵刻了俩人名字的石榴树、那面被称之为“病玉米墙”的墙壁,以及喀布尔那和平年代喧闹的集市,都是他们回不去的生活。
离开二十年后,再次踏足故国故土,面对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国家,阿米尔不单单是来找回一条成为好人的路,更是对家国的不舍。
感情表达方面
看这本书,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丰满的人物刻画,那片失去和平战火不断的国家,那些关于亲情、兄弟情、朋友情、家国情的情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人的成长,虽然他不勇敢,他无担当,他任性、他恶作剧、撒谎,只因没有找到真实的自己,当走过那些迷惘而又曲折的路,经历起起伏伏、颠沛流离,丑陋与善良,你终将成为那个真实的,你想成为的自己。
摘录语句:
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横幅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的无可挑剔。雪花覆盖了每一个屋顶,矮小的桑葚树在我们这条街排开,树枝上也堆满了积雪。一夜之间,雪花塞满了所有的裂缝和水沟。”
我们生活的喀布尔是个奇怪的世界,在那儿,有些事情比真相更重要。
最重要的是,宽恕你自己。
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之后只能是个懦夫。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为你,千千万万遍。(For you , a thousand times over)
注:
胡赛尼对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特别有偏爱,他喜欢写这个年龄的孩子,这也许和他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跟随外交官父亲去法国居住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有关。他自己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孩童逐渐向成人世界接近的年纪,一个即将失去无辜与单纯的年纪,一个处于"失"之边缘的年纪,而“失去”也正是胡赛尼《群山回响》以及他所有故事的主题之一。读者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失去的,“失”将人们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