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转眼又到了一年高考季,虽然教育部已经严禁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话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考仍然是大多数中国学子改变命运的第一次、也或许是唯一一次机会。
在网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条国内高校鄙视链“TOP2>C9> 985>211>一本> 二本>三本>专科”,好像就算去不了TOP2、C9,至少也要去一个211,这个大学才没有白念。
但现实情况是,就算是直辖市,考上985、211大学的学生也是很少的,对于大多数省份来说,考上985的学生往往是百里挑一。普通本科,仿佛才是大多数学子的归途。
在网上随意搜关于“二本”两字的话题,无非关于三类答案最为热门,一是逆袭考研到名校的鸡汤文,二是求职受挫的求助帖,三是在大学中迷茫又不知所措的抱怨,给人一种仿佛念了二本,人生就没有希望的感觉。
抱着求证的态度,我们采访了一位来自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生,想了解真实的二本女大学生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
有导师认可二本学校出来的学生吗
李清华是四川成都人,2015年夏,李清华考上了某西部不知名二本。
作为一个女生,能上本科线,且又不是需要花很多钱的三本,家里人都觉得很满意。
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因着家里爸爸是老股民,觉得炒股比较赚钱,就主要填报了经济、金融、会计等几个专业,但是李清华的分数不高,虽然够得上提档线,却被调剂到了数学系,不过后来爸爸又去网上查了,高兴地对她说数学系以后出来可以当精算师,挣大钱。
虽然并不知道精算师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怀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李清华还是踏上了西安的求学之路。
初到西安时,李清华觉得这座城市有点破旧,建筑物也有些灰蒙蒙的,并不像电视里拍摄得那么古色生香。
在学校时日一久,李清华便对数学产生了倦怠感,“真不知道学这些推导有什么用,老师跟我们讲学数学是锻炼思维,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说哪个工作都离不开学数学的,以后去考研啥的,也很受导师欢迎,”说到这里,李清华抬头看了我一眼,“可是学姐,真的有导师认可二本学校出来的学生吗?”
后来,李清华想着转专业的事情,通过询问学长学姐,她知道了一个年级100多号人中有5个转专业名额,而且通常情况下有2个名额是给家里有“关系”的,2个是给平日里和辅导员关系好的,只剩下1个名额分配给年级里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个人。
说到这里,李清华至今还很愤愤不平:“我要是学习都全年级第一了,还用得着转专业吗!”
大家都各司其职,像完成任务一样
当被问及学生会的事情,李清华说刚开始她是很积极的,觉得参加学生会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拓展人脉。
但是后来久了之后发现,大家在这里面无非就是做着一些打杂的事情,自己用心做的策划也老是被打回来让重新修改,但又没有提什么修改意见,总之每次第三次提交就会被通过,一来二去,李清华也渐渐地失去了对于社团的热枕,开始混着日子。
“参加学生会最大的帮助应该是认识了很多学长学姐,这样期末考时可以方便要往年的考试题目,感觉提升能力啥的都是骗骗刚进来的新生。”
不过话是这么说,一年后选举继任社长时,李清华还是参选了,并且当上了副社长。
“在大学里,就算平时成绩再好,如果没有这些日常活动加分,也还是评不上奖学金的。”当被问到原因时,李清华这样答道。
“虽然现在想起来这么合群也没多大意思,但是大家一起去上课吃饭啥的,如果你总是一个人走的话,别人都会觉得很奇怪的。”
为了跟舍友搞好关系,李清华也逼着自己去了解一些女生谈话必备的知识,无非就是同学八卦,电视剧小说,以及护肤化妆品。
李清华说,其实我原本对这些东西是不太感兴趣的,但是为了和大家合得来,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补习补习”,看得多了,觉得也还是蛮有意思的。
“有时候因为看小说、刷剧到天亮,会睡到第二天下午才醒,醒来后迷迷糊糊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会觉得人生很无趣,但是不干这些事又该干别的什么事呢?我也不知道。”
我问她不去上课没有关系吗,她很云淡风轻地解释道:
“反正考试之前老师会给划划重点,保证能过的。我们这种学校也没有保研名额,大家对期末考试都不是很上心,老师上课也只是念念PPT,大家都各司其职,像完成任务一样。”
一个月挣一千块钱的人,不配有梦想
其实李清华也不是一点也没有学习,和舍友一起在大学的时候考过了证券从业资格证、教师证、普通话二级、计算机OFFICE证书、大学四六级,其中六级还考了500多分。
“我也不知道考这些证书到底有什么用,当时总想着以后找工作应该会有加分吧,反正只要证书不难考的,我都会报个名去试试。”
后来到了大三大四,面临找工作的事,李清华发现身边的同学大都选择去做销售、当老师或者卖保险,李清华对这些都不是很感兴趣,中意的岗位也很少收到回音,少数几个进入面试的最后也只是聘用了男生。
“我觉得二本学校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廉价吃住的地方,到时间了再把我们印上章送到廉价工厂去,可能这就是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流程吧,一个月两三千块的工资真的太低了,扣掉所得税,五险一金,可能也就千把块吧。你之前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没说,是因为我觉得一个月挣一千块钱的人,不配有梦想。”
“有时候我也会和以前的高中同学聊聊天,聊聊他们的大学生活,看着以前明明在一个教室里打闹的朋友,转眼间就差特别多,他们都忙着GPA,实习,忙着保研,出国,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复读,除了好好学习以外什么也不干,也去体会一次忙碌充实的青春,你说现在还来得及吗,”说完她笑了,抬头看我答道,“来不及了,对吧。”
写在最后
从小学到现在,我一直都是一个父母朋友眼中的好学生。因为自己一直都享受着当下教育制度的好——包括通过高考考到一所不错的学校、成功地转到喜欢的专业,以及,保研到现在的学校,所以我从来没有觉得教育制度有什么问题。
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中,其实我心里是比较难受的,不是因为她的学历或者经历,而是因为她极度迷茫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愤懑,不是一个年轻人该有的,可是我也无能为力。
不可否认,很多普本的学生通过创业,通过考研,或者通过日后工作认真,有了很好的发展。但在采访调查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人跟我说:“我的室友们就是每天都在看剧,不会想着考证;我们班就是有很多人挂科挂得毕不了业;大家找工作不会考虑喜不喜欢,只是一窝蜂地海投,而且还很少收到回音。”
我在想,这个社会是不是对普通本科的学生,太残酷了。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曾经不认真,没有把握好高考的机会。可是这样“一考定终身”,是不是有点太片面和不人性了,那些家世普通、学历普通的学子,他们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
之前网上有很多关于大学的描述,说大学是网吧,是整容院,是厨师学校。的确,这就是很多大学现有的样子,但是,这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
在我看来,大学是一个探索自身可能性的圣地,那些以后我们进入社会之后,由于生存压力不敢做的,但又想做的事,在这里通通可以尝试。
只是希望每一个普通的我们,无论到了什么困境下,都不要因为身边环境浮躁或者缺乏先例而丢掉想要改变的勇气,做决定之前也都经过了冷静思考、详细分析,而不是只凭借一腔孤勇与三分热血,遇到挫折时可以有适当放纵但是最终能心平气和地寻求解决之道,也不会因为一时的甜头而忘掉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