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通过渲染情绪来打动观众的电影,我一般都不会给出最好的评价。因为一旦你走出电影院,情绪减退,电影也就过去了。没错,对于非宗教观众而言,这部《血战钢锯岭》就是这样。
单从故事上看,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医护兵徒手救人的奇迹,但这个段落在电影当中的比重是非常小的,影片100分钟,他才开始救人。电影用了大段的篇幅,讲了救人之前的故事,其实用意很明显:信仰,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宗教。
导演拍这部电影,是希望让你“Belive in God”,和李安的《Life Of Pi》一样,这部《钢锯岭》也讲述了一个充满奇观的故事。当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在你眼前发生,你一定会跟随者导演的叙事,相信信仰的力量,相信上帝的安排。
然而遗憾的是,最终救人的段落,太短暂、太仓促了。当你还没有意识到他救人的伟大,他的救援工作就已经结束。而且这一段有惊无险的营救过程,你并不会觉得有多危险,与其说主角有信仰加持,不如说主角光环加全程开挂来的直接些。相比之下,吉布森的上部电影《启事》则要震撼的多,绝望的氛围与逃亡和复仇的设计十分巧妙,你完全不知道主角能用怎样的方法完成自己的逃亡,妻儿的营救以及最终的复仇。
电影的另一个讨论焦点,是前半段的铺垫。如果你把《钢锯岭》看做一部简单的战争片,那么前半段无疑是冗长的。但是如果你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去看,前半段的故事发展非常有必要。这个段落对于主角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宗教信念的发展,有了完整的交代。
在男主救人之前的这段战争,应该是征服大多数观众的一个段落。血淋淋的镜头、轰鸣的枪炮,确实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宏大。但是这个段落有两个问题:1.缺少了主角视角,使得场面不够聚焦;2.大量固定镜头,缺少了真实的代入感。因为男主在这次战役结束之后才开始救人,所以这场战斗没有了叙事主角,整体感觉很乱。
在我看来,前半段的问题不在于冗长。对于不了解宗教信仰的观众而言,男主角在救人之前的表现,完全像是一个行为怪异的人做出怪异的事而已。一个从小在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孩子,在差点失手杀掉自己兄弟、脑海中把父亲枪杀之后,发誓不再杀人。这种执拗,《我的兄弟叫顺溜》里的王宝强,也曾演绎过。
因此,我认为梅尔·吉布森这次价值观的传递,并不十分成功。但这不妨碍美国观众对电影价值观的买张,以及国内观众对战争场面的消费。
不得不说,卢米埃的LD厅,将这部电影的视听感受发挥到了极致。全景声对爆炸、枪炮的表现近乎完美,子弹射出的时候,你会感觉整个座椅都在颤抖。所以,抛开我们不太能理解的宗教信仰,和前半段的铺垫,你还是会被电影的战争场面所吸引、看完还是会很过瘾的。
息影十年的梅尔·吉布森,这次用并不高的预算为我们带来了一部佳作,尽管算不上完美,但导演宝刀不老,依然让我对他之后的作品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