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金桥巷有味道

                                    昊聪

        读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被她细腻的文笔深深吸引,读着她的文字,不禁想起了苏州一条熟悉的小巷---剪金桥巷。它是我童年学琴的地方,王老师的清辉琴庐就隐匿在这条幽静狭窄的小巷中。

      公交至姑胥桥站,穿过繁忙的马路,就站在了学士街头。隔着流水的对岸,就是剪金桥巷。从学士街到剪金桥巷,需要跨过一座小桥。桥是石头搭建的,从它斑斑驳驳的石栏杆推测,应该也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横跨在不宽阔的小河上。过桥,就是剪金桥巷的桥头苏式面馆。

      面馆枕河,就开在那户人家里,地方不大,但布置的颇有韵味,花窗、评弹挂画、雕花八仙桌子,仿佛在告诉吃客这是正宗的苏式面店。老板是老苏州,夫妻俩特别和气,对每个来店里的人都是笑盈盈的。每次进店吃面,都能看到店里宾客盈门。坐下来,老板就知道老顾客要吃什么面。这不,还没等我开口,老板就说:“香菇面筋素鸡面一碗。”哈哈,老板真是好记性,每次都亲自端上面来,也总会用纯正的苏州方言和我闲聊几句,大概意思就是学琴要认真啊,学习也要认真,就像自家的爷爷一样。

        往巷子深处走,在王老师的琴房不远处,晴天的日子能看到一个移动的馄饨摊。摆摊的奶奶看起来年纪不小了,但精气神十足,而且还长得挺好看的。第一次光顾,就知道她的蟹粉馄饨味道一流。刚坐下,摊主奶奶就忙活着介绍她的蟹粉馅是如何做成的。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口水三尺。更绝的是,那奶奶地道的苏州评弹式的讲解,吴侬软语,真是让我陶醉。“来,小囝,拿好,当心烫,慢慢吃。”我刚吃一口,奶奶便亲切地问我味道如何。当我点头称赞,她、便眉飞色舞地说自己的馄饨上过苏州电视台的“乐活六点档”,可是拿手绝活。她做馄饨卖,不是缺钱,是想让更多的人吃到正宗的苏州馄饨……爽朗的笑声,溢满了整条小巷。

        老师的琴房----清辉琴庐,在我眼里自然是小巷里最抢眼的一景。古色古香的牌匾,雕花的木质屏风,微型迷你的假山,一株腊梅蓬勃地长在巴掌大的天井里。一群热爱古典民族音乐的人,泡上一壶碧螺春,抚古琴弹上一曲《高山流水》,或者抱琵琶唱上一曲《太湖美》,都是无比惬意。琴庐里琴徒新朋旧友,交流切磋古韵今风;琴庐外,电瓶车声和着脚踏车铃,在若隐若现的琴音里流转、从容。

      走出琴房,再次来到剪金桥巷里,两侧的房子大多已翻新,那里居住的人不全是苏州人。但脚下的石板路依旧高低不平,阻隔车辆疾驰,空气里依然能够闻到属于小巷熟悉的味道。这也许是面香,也许是馄饨香,也许是琴音香,也许是散不尽的“人情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唱得这样风风...
    林香砌阅读 6,567评论 1 11
  •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唱得这样风风...
    姑射阅读 2,366评论 2 4
  • 很想去个无人知晓的地方 安静工作 独自前行 周围的一切都不时刺激我的泪腺 很多次都是自己过于敏感 太多次都是自己年...
    两个横竖阅读 139评论 0 0
  • 连着我们的,是一段桥, 她在那头,我在这头, 那边是回忆, 这边是未来, 直到我们都朝对方走去, 直到炽热的双唇相...
    蓝调易拉罐阅读 148评论 0 0
  • 黑板讨论法,各自写下自己的想法,先没有讨论,每个人都能写出自己的想法不会遗漏,而不讨论可以避免被影响!待都写完以后...
    会飞的蓉子阅读 18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