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被誉为晚清时期最具时尚风采的贵妇,这一评价恐怕不会遭到多少反驳。她在时尚领域的开拓可谓前无古人,不仅曾品尝过西餐、使用过香水,还亲身体验了留声机的奇妙之处。
1888年农历四月,正值慈禧太后的60大寿。作为晚清政府最高掌权者,慈禧一直是众大臣讨好的对象。为了能让老佛爷高兴,每年大臣们都要费尽心思的进贡各种奇珍异宝,其中更不乏一些西洋物品。
这一年,慈安太后已经去世,慈禧专政的第14个年头。她正值得意时,又逢大寿,各地的岁贡礼品更是汇聚如潮。李鸿章为了出人头地,高价从外国商人手里买了一套供电设备,准备在慈禧的寿宴上给她一个惊喜。
李鸿章本就深得慈禧宠幸,这一次他下足了血本,找来最新的电力装置,包括灯泡、电线、开关等先进设备。他让人在寝宫的每一个角落都装上电灯,准备在正餐时关掉蜡烛,打开电灯给慈禧一个巨大的惊喜。
李鸿章也引以为傲,觉得这个高科技的礼物必定会让慈禧大喜过望。到时不但自己的地位更稳固,说不定还能因此获取更多权力。其他大臣也都在猜测李鸿章这次会送什么稀罕东西,个个都揣测这会是一次改变权力格局的重要仪式。
李鸿章精心布置,等到宴会开席,慈禧一登场,李鸿章立刻吩咐人把灯光全部熄灭。黑暗中,寝殿唯一的光源就是李鸿章新添置的电灯。
只见它们骤亮,照得满堂生辉。“茄子!”慈禧惊呼一声,下意识摆出拍照的架势。原来,她以为电灯是拍照时的闪光灯。众人哄堂大笑,李鸿章也是哭笑不得。这一声“茄子”,成了至今人们拍照时的口头语。
其实,“茄子”一词发音近似英语“Cheese”,是德龄公主留学归来后教慈禧说的。慈禧不谙外语,听错成了“茄子”。自此以后,每次拍照她都忍不住喊这两个字,成为了她的口头禅。不料这一次,她把电灯当成了照相机,又喊出了这个词,让在场的文武百官乐不可支。
李鸿章本想借机彰显自己的魄力和慈禧的喜好,哪知老佛爷一个反应弄巧成拙,把气氛都化为一片哄笑。其他大臣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你嘲我讥的起哄。李鸿章尴尬之余也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把电灯的用处一个个解释给慈禧听。
纵观整个事件,慈禧并不是真正理解电灯的意义,只是将其当作一种新奇的玩物而已。她不在乎电灯是否能够给人们带来方便,只是追求光线的亮度带来的视觉效果。这种追求表面上看起来奢侈而颓废,但实际上正是晚清朝堕落的体现。
慈禧对电灯的迷恋,也导致了她对其他科技的轻视。她对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思想不感兴趣,只追求表面上的新鲜感。她滥用皇权,挥霍钱财,压榨人民的血汗,只为了自己的享乐。正是这种作风,导致晚清政府一蹶不振,最终成为列强的牺牲品。
尽管从另一个角度看,慈禧的推动使电灯在中国得到普及。然而,这并没有帮助国家走向光明,反而在黑暗中步步沉沦。随着时间的推移,电灯成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但对于慈禧来说,它只是一个娱乐工具,一种满足虚荣心和吸引眼球的方式。
回顾历史,我们既要感谢先辈们对进步事业的探索,也要反思他们的错误和偏差。如今,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致力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我们的国家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