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生活过度的安逸,只能造就庸才。说出了当今社会由于生活的富足,再加上父母的溺爱,培养出许多“巨婴”。这些“巨婴”,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被人戏称作“缎子草包”,中看不中用。切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究其因,是谁造就了这些“巨婴”?答案是:父母的溺爱。俗语云:惯子如杀子。古语云: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溺爱的共同点都是让孩子缺乏了“劳动”锻炼,也就是“吃苦”的锻炼。忽视了孩子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甚至是忽视了良好德行的培养。只是关注孩子学习的成绩、分数,只要学习好就可代替一切。殊不知,一个成绩好而无良好德行,没有吃过苦的孩子是走不远的。莫言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成绩、分数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品、德行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假如,突然“苦”来了,Ta是否受得了,没有体验过什么是挫折,Ta又怎么承受得了从天而降的困难,也许一次,两次的考试失利,ta就会选择轻生;没有经历过苦日子,ta遇到了,又该如何应对?可是,人的一生是一个马拉松过程,前十公里,二十公里跑在前面的,不见得是胜利者,只有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在这一生中,孩子不知道要经历多少险滩暗流,又不知跋山涉水,历经风霜多少载,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吃苦精神和拼搏精神,孩子又怎能安然无恙的到达人生彼岸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竟然没有把阿斗扶起来。阿斗只知道贪图享乐,胸无大志最终成了被世人耻笑的“安乐公”,岂不悲哉!
那么,怎么避免这些“悲剧呢!”我们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叶邑镇辛庄小学就利用学校自身的“穷”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利用校园中的杂草、荆棘作为“活教材”,有意给孩子们找“苦”吃,——每隔一段时间清除一遍杂草或挖地,我们称之为:“杂草清,长德行,先吃苦,后知甜”。通过一次次的劳动,孩子们一个个“德日进,过日少”。孩子们的德行犹如园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孩子们不良的行为,则如磨刀石一般,不见其损,而日有所减。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苦”孩子吗?是的,这正是我们的目的。现在的孩子简直是掉到密糖罐里了,不知道什么是甜,在这物质富足的时代,许多孩子精神空虚没有追求。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随心所欲,无理要求;虚荣浮夸,只会享受;不爱学习,爱玩游戏;若不应允,拂袖而去;如敢强管,“死”给你看;任性自私,自我第一……如此下去,怎么可能培养出来德才兼备的栋梁呢?
众所周知,人生病了,需要吃药,西药治标,中药治本,大多中药都是苦的,原来只有这个苦,才可以鼓舞人的肾气,以达到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因为肾是先天之本。同理,让小孩子从小吃点苦,有利于磨练其意志力;有利于增强体质;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孔子曰:“力行近乎仁”。仁就体现在德行上,劳动锻炼就是在力行,对于孩子德行的培养大有裨益!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说明了孩子从小劳动吃“苦”锻炼的重要性。
清朝名将曾国藩说:“看一个家族是否兴衰,就看三点:一、看儿孙是否早起;二、看儿孙是否做家务;三、看儿孙是否读圣贤书”。从以上三点看,没有一条不吃苦的,都是和劳动锻炼吃苦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无论父母还是学校应给孩子多找些“苦”吃!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