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老相亲不成功呢”
“为什么他们相亲就可以容易可以成功呢”
“为什么和我相亲的不是这里不合适,就是那里不合适呢”
朋友小A一连串的疑问,刚午睡醒的我一脸懵逼,喝完一杯水清醒之后,问她
“你每次抱着什么心情去相亲的,具体地说你怎么想相亲的这个人”
小A答:
“能来相亲的人首先肯定不怎么好看吧,真长得好看的肯定不缺女朋友”
“如果相亲的人是在家里工作,你看一个大好青年不在外面奋斗,年纪轻轻就在家混吃等死,以后日子怎么过”
“再者在家工作,所见比价狭窄,以后的日子会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是在外工作的话,毕竟不在一个城市,很难在一起的”
......
小A一串回复,每一个假设都是头头是道。
“你在看看你说的原因,你知道你为什么相亲不成功了吗?”
1、先入为主,把对方设定了“不怎么地”标签,自我暗示这次相亲不成功
武志红有个观点为“自我实现的语言”,意思就是当你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你为了证明它是对的,你就会把事情朝这个方向推进。
潜意识的想法牵动外在的动作,当你认定他不怎么样的同时,就越发觉得这个人长得不好看,没有见识,如果不在一个城市的话,你的这段相亲之旅更会草草结束。
所以你想提高相亲成功率,首先要认识,改变自己内在意识,去掉对方“不怎么地的”标签
2、撕掉要求对方完美的标签
希望对方长得好,有上进心,还要有感情,姑娘不排除有这样完美的存在,但只能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样的概率很低,犹如大海捞针。
武志红的另一个观点“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不幸福”。他指出社会心理学家Shalom H. Schwartz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两种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
一种人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的选项,只为从中挑选出那个唯一的最好的选择,他将这类人命名为“最佳选择者”(Maximizer);
而另一种人只是找到差不多好的那个选择,就完成了,满足了,他们叫做“知足者”(Satisfier)。
最后研究表明,与知足者相比,最佳选择者过得更不幸福,心态更悲观、自卑,生活满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抑郁、后悔和自责。
所以在爱情的这场博弈里完美论并不见得是最好的归宿,好好珍惜身边的那个差不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