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接触就是皮尔斯、金克尔和克拉克森们分析、表达的那样,从前接触到接触、最终接触、后接触,(或从1至6或从1至7)但循环接触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过程,它有着很多灰色的阴影,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接触环都能顺利地从起始到结束画一个圆,它可能会因环境或个体的问题,以及双方互相影响的问题而导致接触在某个点上受到了阻滞,为达到某种平衡,个体采用了创造性调整——这可能是当时能使用的最好方式……而一旦个体应对的方式有了改变,他所处的环境也会有改变——比如孩子因为某个行为的表现受到父母的呵斥而变得胆小或倔强,而父母也会更加认定这个孩子是不听话的儒弱的。
接触(受阻)调整最常见的有内射(精分命名为内化)、投射、融合、回射。也还有以下三种:去敏感化(让自我感知麻木)、偏转(脱离直接接触)、自我中心(置身事外观察自己)。
去敏感化(让自我感知麻木)是指个体在巨大的悲伤、恐惧时麻木自己,用沉浸于食物、酒精、毒品或是性爱来转移过重的悲伤、恐惧等情绪对自己的伤害。一般情况下人是身心合一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心理也会受到影响,或者心理出现了问题,身体也会有相应的症状,但在这种时候,身心却呈现分离状态,犹如汽车行驶中进入了“自动驾驶”程序,不再受单个仪器的指辉。这是有机体应对危急情况时的自动化反应,目的是为了防止“崩盘”式的损伤结果,但如果这样的情况多了,形成了习惯,个体的应对成为自动化模式,则最终会使个体与环境的接触变得固着、僵化,失去活力和弹性。任何上瘾行为,比如无节制的暴饮暴食、不停地招妓或换女友、吸毒,甚至不停地参加各类马拉松、到不同的场打高尔夫等等行为,都可以起因于最初的逃避行为。
检验去敏感化的小方法:用餐时有意延长时间,注意味道、口感,让食物和饮品在你味蕾上多留一些时间,注意你的感受。反推一下,用餐特别快的人,是否存在一定的去敏感化情况呢?
偏转(脱离直接接触)是指个体回避或者远离直接接触,与去敏感化类似,但程度上会比去敏感化弱一些,有这种阻抗心理的人语言表述通常会是一般化、刻板的,经常王顾左右而言他,通过不放在心上或一笑置之的方式来减少影响,稀释情绪反应。明明心里气得要死,脸上却还微微地笑……偏转成性的人,情绪深深地藏于不经意的语言中,作为治疗师,我们需要特别留意这种“弦外之音”。
自我中心(置身事外观察自己),我的理解是,跳出自己反观自己。这是我特别熟悉的惯用的一个状态呀!好像从初中时起我就常常处于这种状态了。这个状态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但不管正面或负面,处于这个状态中的我即是在(be)关系中而非正处于(is)关系中,也就是在思考(评判,中界)中而非在体验(感受,内界)中。
很显然,我的这种惯性阻抗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负面的,但负面的时候更多一些,它既影响了我对自己及自我与环境关系的觉察,也影响了我对来访者、对别人的共情,这是我特别需要成长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