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补偿心理”

娃明天考试,今天一天里,她除了玩还是玩。晚上从小伙伴家里回来,自个儿弹了会儿琴,然后我们说起些什么要来个hi five,她就抬起黑乎乎的脚丫子,给我手掌来了一下,我喷。某日与一妈妈聊起来,各自的孩童时代都有“未被补偿的心理”,后来好认真地想了下,送娃学琴绝对是补偿心理,过中耗费的银两和时间不在说,持续坚韧的陪伴才磨人。娃并没有多大的天赋,我更没有了,一直追随认定的理念上还不错的老师,我觉得够了。倒是在学琴这个事情上从未跟娃红过脸,也许吧,我自己都不懂,有什么资格说人家呢。

其余的,我怀疑想给到的补偿,就是“自由”。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忘了有没有拷问过自己这样做是不是对的,之所以还会加这么一句,身边众人有“看不过眼”的时刻肯定是有的。

最近因为一些话题,别人会主动给我些指引,都是出于好意。然而,我就只是我了,我能给到娃的,难道就可以更多吗?打个比方,请勿对号入座的比方,该给小朋友多听点不同年代的歌,多融入他们的世界。问题是,有些歌曲,我真听不进去啊,难道我又得装,“啊,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或者,就是立即去啃啃啃,用所谓的知识所谓的干货来武装自己吗? BTW,今天和娃一起听了梅艳芳去世十周年纪念演唱会,她听到《淑女》等几首歌,爆了句,what the h…(不是那句粗话),真是侮辱了梅艳芳。那,她自有判断,我还有何求,求也求不来。

娃又问起我微信的签名档,什么叫“当下,如来,随喜”,我开始说,我怕忘字,所以记下来,她不信。我说很难说得清楚,到你三十岁的时候该也明白吧。她说她不信我三十岁才明白。我笑~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黄昏出发,在漩涡里打一个转,风就吹了过来 几处命运,几段星光 谁吐出了一个烟圈,捞,如同捞一个谎言 我破了一个角...
    眼里的湖阅读 3,984评论 1 6
  • 问题 在R中,如何计算数据的移动平均? 指南 假设我们分析的目标数据为一条带有缺失值的有噪正弦波: filter(...
    Datartisan数据工匠阅读 9,814评论 0 0
  • 《从前慢》
    西小可阅读 786评论 0 0
  • 如果打靶台今天还在该有多好 尽管到了初中我们就已知道它并没有小时候看起来那么高 如果洙水河依然清澈该有多好 我们也...
    斑驳的颜色阅读 1,72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