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会现场展示两堂优质班会课《有话好好说》、《沟通从心灵开始》,教师自己开发课程、顺学而导、家长走进课堂、学生自己领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懂理明智,不仅陶冶情操而且培养能力。做到了“小班会,大教育”。
完美教室缔造者、中国百合班班主任俞玉萍老师讲述班级叙事,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震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洋溢着幸福的班级,一个创造奇迹的班级。
她总结出“完美教室”的特质,也是每个班级追求的:一要有班级的“价值系统”,即班级规则系统的积极建立与维护,包括班级愿景、班级规约系统,以及个性化班名,鲜明的班风、学风、吉祥物、班徽等;二有有“雷夫+克拉克”的教室风格,有卓越的班级课程体系,有诸多优秀的细节文化组合成的共同的行为方式;三要有师生乃至家长共同经营的班级博客或通讯平台,师生与家长保持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有周期性的师生与家长共同的活动;四要拥有班级自己的节日,学生生日、班级表彰、班级表演、班级庆典、故事讲述等等;五建设班级的社团组织与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有坚持不懈的班级行动,使班级所有成员有向着美好的共同朝向与积极的生命状态,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让师生共同穿越、编织着未来。
我认为:班级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时间最长的活动场所,班级是汇聚思想的场所。氛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气场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和谐幸福的班集体就是那种会让人一走进这个班级就觉得个体之间很有共鸣,大家就是和谐快乐的一家人,老师带着和蔼信任的微笑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
“全国微班会第一人”秦望老师分享打造迷人微班会的策略, “运用恰当素材”、“捕捉案例”、“创设德育情境”、“增强活动体验”、“植入学科教学”、“开发微小时段”等都用恰当的事例解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我们在思考中顿悟:学校德育只有联系学生生活才能走进学生内心!
襄阳首家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刘海玲发言主题《幸福德育生活化》,聆听她的讲座是一种享受,被她的故事所感动,从每日、每周、每月的活动说起,娓娓道来,演绎着班主任独享的幸福感。“日行一善”、“家长讲堂”、“主题生日会”、“三次礼物”等等,都在践行学生生命在场“根”,读懂学生的成长需求。从寻常的教育现象中发现其内含的成长问题,从不同寻常的教育现象中读出学生的成长需求。
我认为: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尽量顺其自然、多元发展。学生的成绩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做栋梁之才;学生的成绩不好,长成低矮的苹果树、桃树,也是我们的生活必不可少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以长成歪歪扭扭的葡萄藤,也是我们的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是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学生的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带给他们正能量。不完美的我们,“不为难”不完美的学生,从容而淡定。
德育报社长张国宏的到来把研讨会推向高潮,他的报告,幽默风趣,视角独特,关注每一位教师的现场感。我很赞成他的观点,班级是汇聚智慧思想的地方,学生在不同的班级呼吸不一样的空气,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领袖。“靠边站”一把舞台的中央还给学生;“会吹牛”一鼓舞学生,唤醒学生,点燃孩子对知识、生活的热爱;“用家长”一提高家长,帮助家长,共同为学生服务;“管情绪”一把寻找生活的美好记心上,会“拐弯”......感恩这个岗位、当好班主任、享受轻松、在”伤害”中成长,从容和淡定。
老师不是在贩卖知识,也不是在展示技能,而是在润泽生命。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会呼吸的人,而不是生冷的机器。“全美教授”彼得•基•贝德乐说:“教育就好比在创造生命,我可以看到我所孕育的泥人开始呼吸,没有什么能比能那么近地亲眼看到生命的呼吸更令人激动的。
班级管理、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力。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生命在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是在用我们的生命润泽生命,我们幸福,带给学生的就是快乐——10年,20年,30年都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忘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生命在场 学生成长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