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勤贵的《危机1520-2021》梳理了1520年以来的世界危机,这包括了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和货币危机。可以说,各种危机是本书的重点和主线,而与危机有关的历史则作为框架。这也是本书不同于纯粹的通史和国家简史的主要区别。
首先,为了深度挖掘危机发生前后的因果关系,就必须选择一定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材料,将500年来所发生的几十次全球危机放在与战争、瘟疫、货币、科技、地缘政治、全球化、国际秩序、市场、金融泡沫、股市泡沫、楼市泡沫等事件有关的历史框架下进行拆解和剖析,也使得这些危机不是毫无关联的孤立存在。而本书通过对这些危机的分析,也让我们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爆发的经济现象。
其次,本书重新界定了对危机的认识。危机是本文叙事的主要逻辑。危机是推动崛起的动力,也是国家走向衰落的原因。但面对危机的态度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转向,是在危机中成功抓住机遇,还是滑向危机的深渊,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崛起和衰落。同时,危机也是变局、重构与复兴背后的推动力。世界秩序的变局与重构,与危机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每一次世界大危机,都孕育着一场大变局。桥水积极创始人Ray Dalio认为,经济危机是经济与债务、信贷、货币等老三样之间的互动周期,会导致世界整治经济权利的分配和再分配。
最后,对于危机的深层次讨论。本书谈论的危机由一个个可读性很强的故事和案例构成,读者可通过这些故事和案例,看到危机真实的面目,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而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危机的讨论,危机是根源于市场的失败,还是政府政策的失灵?是“看不见的手”出了问题,还是“看得见的手”出了问题?这可能是一个需要不断争论的问题。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反思,不断在拯救危机中繁荣,但仍然无力阻止危机历史性上演,每次危机过后,我们不断地解释危机。可是千百年来,泡沫和危机依然循环往复,无论是什么理论或模型,即使能完美解释上一次危机,却依然无法阻止下一次危机的发生。直到今天,见多识广的人类仍然在一轮轮繁荣与萧条的周期中挣扎,下一个泡沫及其破灭后的危机仍在所难免。
也许,只有了解人性、抑制狂热,才能避免系统性的投机风险,进而避免危机。百年危机,层层解构之后,不过是人性的故事与历史叙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