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他因为工作上的原因经常下乡,与乡下的良坤之间算得上是朋友关系,是那种见面热烈,离开后不怎么想念的关系。两人见面机会不多,但只要见面,良坤总是乐于请吃饭,虽说安排他吃午饭还有别的人,只是没有他们两人那样轻松随意!良坤饭前总要来一瓶啤酒,而他几乎滴酒不沾。两人吃起来很放松,还有些热闹!这样的请吃,对于良坤来说不存在经济负担问题,反倒很享受他陪着说话,而对于他来说,一方面解决了午饭问题,还阶段性地延续了双方的关系。
吃饭过程,总要说一些时下社会上流行的事或热点问题,说着、说着,良坤突然想起了什么,放下啤酒杯,开始翻弄手机,接着让他看一段内容,嘴里说,你还记得这地方吗?
——他当然记得!那是一次相约自驾,目的地在偏远的大崃山区,这对于喜欢山山水水的他来说是最感兴趣不过的事!而对良坤来说,虽然生在农村,现在还在乡下发展,由于乡村经济发达,所处的农村几乎跟城市没有多少差别!尤其是前两年,查出了患有直肠肿瘤,至此开始看淡许多!挂在嘴边常说的是“钱是挣不完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在治病期间,也不知接触到了谁,或是受别人的影响,竟多了一份想要做善事的念头,开始资助起贫困山区孩子上学。
过后他知道,那次自驾去的地方,除了看山看水,放松心境,良坤还另有目的!早在此行前,就已经有了具体的资助对象,搞经营的人,比平常人多一份谨慎!这次自驾还为了“察访”被资助家庭的实际情况。
记得到达目的地是午后时光,村道上静悄悄的,偶见老人蹲在门前发呆,倒是天空很热闹,不时有雷声在滚动!大家饶有兴趣地看着石头墙体,石板盖的屋顶,判断着哪家条件是好是坏……突然间一阵狂风,接着是劈头盖脸的暴雨,大家赶紧往人家屋檐下跑,临近有女孩在哭喊,顺着声音,是一个五、六岁的女孩站在雨中叫喊奶奶,应该是大人下田去了!女孩唤不来奶奶,只得边哭边收地上晾晒的玉米棒子,往返了几次,收不了多少,女孩急了,竟张开双臂扑倒在玉米上,想用身子盖住玉米……
那情景已过去有几年了,要不是良坤再次提起,他都忘了!当时在屋檐下躲雨的人即使想上去帮忙也是无济于事的!虽没能帮女孩的忙,却有人用手机录下了雨中的女孩。
良坤收过手机,喝了一口啤酒,对他说,女孩今年十二岁了,现在当地小学上学,母亲在她两岁那年得病没条件医治去世,当时她喊叫的奶奶前年也已过世,家中只剩父亲和一个哥,一家靠山里那点薄地过日子。她那哥已经廿五六岁,这年岁,在那地方,早就该结婚生子了,就因为没有像样的房子,又没有念过书,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家结亲!她能上学念书是因为受教育法强制规定,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上初中要到县城。对她父亲来说,儿子都未念过书,她已经到了可以帮忙做活的年龄,就不想再让她念书了,为了传宗接代,再过两年,都有把这女孩换亲的打算。
良坤之所以提起那雨中的女孩,是想借吃饭时机,问他是否愿意资助这个女孩上学。良坤接着告诉他,女孩与他资助的女孩同在一个学校,两人成绩都排在各自年级前几位。
良坤对他提起这事,仍应该视为是一种善行,只是这样的事向别人提起,需要增加别人的负担,一般情况下是没人会开这个口的,或许是两人相处随意,反正是试探性的,成就成,不成就算!让良坤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事情,正符合他的心意,而且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他最能接受的!其时,他竟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开头还以为他这边不会轻易接受,既然开了口,就准备往深里劝说一番,现在看到不需要了,觉得这方面两人竟如此对应,谈得拢!正是一瓶啤酒见底的时候,酒量不大的这位,脸上有了兴奋之色,便开始了一段资助有困难的人,不只有益于人,且能对行为人本身产生诸多好处,是一种能量传播……那神态像演讲,又像在宣教!
曾有“过来人”说,社会上十个人当中,好人坏人是少数,不好不坏的占多数。他暗自评价自己,应该属于中间状态,属于不好不坏的那拨人。对于良坤的试探,他答应资助,不是想着能把自己归到“好人”中去,而是为了一种内心体会,觉得在做有益于别人的事的时候,同时自己也在受益。
说到“好人”与“坏人”这样的话题,他不太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说法,认为那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或自我安慰而已,却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他的理解是,从因果关系上来看,因果不一定是“立竿见影”,不是一个简单等式,而是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即使好人没有得到回报,坏人没有受到惩罚,这不是“时辰到未到”的问题,而是在被冠以“好人”,或被戴上“坏人”的帽子时,就已经是一种因果关系在呈现了,因为“好人”、“坏人”是一种社会评价,这样一种评价就已经是奖励和惩罚的开始。
在答应资助这件事情上,他不是为了图回报,认为如果那样,就成了“对价交换”,依然是一种世态俗情!当然,也谈不上“境界”两字,纯粹是一种甘愿付出,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也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一点已经从良坤身上得到印证!在帮助别人之后,所产生的喜悦之情是一种幸福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自我的,是不能对人说的,如果与人说起,就会冲淡已有的愉悦成分,甚至会减损其中特有的感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与他儿时的一次“拾金不昧”有着关系,——为了能得到老师在全体师生面前的表扬,在明知遗失人是谁的情况下,拾到钞票后,不是直接还给失主,而是舍近求远,跑到学校交给老师。现在再次提起,不是脸红不脸红的事,而是觉得那样做太没有意思了!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不纯粹的做法!“拾金不昧”,“不昧”的是钞票,却“昧”了做人应有的纯真!
儿时的那次谈不上是“行善”,更说不上是“善举”,不过是做了一件好事——“为了虚名而做的好事”。
用到“做善事”这三个字是成年后的事,现在一对比,觉得“做善事”与“做好事”的内涵,有着重合交叉的地方,但又不尽相同。做好事常常与得到夸奖和表扬连在一起,而做善事,如果让人知道了,同样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但这不应该是做善事的原因。
做好事得到夸奖和表扬,似乎是一道公式,而做善事似乎与“回报”相关,然而,一个为了自我心理感受的人,“回报”不一定是做善事所希望的,如果一定要说有,做善事后能“手留余香”,这就够了!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无需对人说,当然,如果不是自己的原因而让人知道,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对别人说了,尤其是采用宣扬的方式,甚至是惟恐别人不知的炫耀,也就失去了真情实意,从而丧失了那份玫瑰花香特有的怡然。
社会上一些事流行起来是一阵一阵的,没有谁会在意它的来龙去脉,人们只会有意无意地跟着去学样、去模仿,过程像潮头一样,一浪一浪地往前涌着,直到再有新的事物再流行起来。他之所以有以上那些想法和感受,与时下网络上许多助人为乐的视频内容有关,这些内容采用的是场景演示,情节描写, “共情” 是它的吸引人之处!会使人情不自禁地进入情景之中,不知不觉中有了移位设想的效果!这样一些视频内容,虽说有“剧情”之嫌,然而,在他认为,即使是编造出来的,也离不开现实生活世界的影子!能让人“共情”的东西,就是人之常情。
他很在意做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有这样一个内容,他就很是为之称道:
——店堂里有一女子带一小孩在用餐,这时进来一老者,只见他抬头看招牌,最终没有按照牌子上所列内容点餐,而是问服务员,最便宜的简餐是多少?迟疑一会后,他说只要一份米饭是否可以?营业员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边的对答内容,引起了带孩子用餐的女子注意,待到老者坐下等待米饭时,她走到点餐处,轻声对服务员说,再来一份叉烧肉套餐,示意是为了送给老者那边的,服务员明白了她的意思。
米饭和叉烧套餐同时端到了老者面前,老者说,我没点菜,我只是一份米饭,服务员说,店里今天搞活动,是免费赠送的……
再看女子那边,女子已是一脸喜悦,是那种做成了一桩喜欢的事才会有的表情。
看到这里,他的心弦不由得拨动了一下,很为这女子的做法称赞!场景中的经济付出是次要的,在于善意表达的过程,显得是那样平和而自然!他在设想,换了他在场,肯定也会这样去做的!
这样的想法,已经有羡慕的成分了,是在把帮助他人,当作了一种获得,而不是付出,在那样的场景下能帮助别人成了一个机会,这样的机会不是人人能遇上的!他这样往深里想着,好像那不是在帮助别人,更像是在成全自己一样!
做有益于人的事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但在“那时”、“那刻”,做到“正好”,从而有了“真好”的效果实是难得!场景中的“那时”、“那刻”,除了时间、地点、人员因素,其中还有经济因素,一份叉烧套餐的价值所费不大,却有了“食为天”的机缘!
良坤今日跟他提起的事,虽说都是有益于他人的事,但又是不能完全相提并论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担忧他只是一时热情,过后有可能会后悔,更还担忧他是否有持久之心?要知道,资助人上学,不是一次不动声色买一份叉烧那样简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意味着从初中到高中甚至大学一系列学习阶段,虽然没有书面约定,但是既然开了头,是没有中途撒手不管的做法!因此,良坤没有立即跟女孩那边接应人说,万一他这边后悔或中途不再资助,都会使身处“介绍人”的良坤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特地从乡下赶到城里,再次面谈,在敲定了他这边之后,才转告对方。
那边问,是否需要安排资助与被资助方见一次面,当作是一个形式或仪式,以郑重其事!这样的见面也有好处,能起到情感建立作用!良坤也是赞同这样安排的,然而,他的想法是,既然答应了的事,是会做下去的!见面不见面是无所谓的,倒是那女孩是否愿意继续念书?这是主要的!在得到肯定之后,更是排除了见面的必要!他回答说那次暴雨时已经见过面了,没有比那次留给他的印象更深刻,或者从内心上来说更愿意为之付出!
他这样简单而肯定,出乎那边的接应人和这边良坤的意外!想当初,良坤曾多次了解被资助对象,还“自驾”察访过她的家庭情况,而且在后面的时间里,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掌握学习情况!以至于双方像亲戚一样往来走动着。这是他与良坤不同之处,受资助的女孩,过后除了年头上电话向他拜年,其他时间,一年到头,几乎不再有其他联系,即使电话拜年那时刻,也就是几句不连贯的问候,每在这时,他好像感受到了电话那头女孩因为不善表达而显滞涩的样子,就只想尽快结束通话,以减轻她的心理负担!他还替她想,她是可以用短信来表达意思的!有可能是她的父亲不让她那样做,觉得那样太简单,是对人不尊重!又一想,一年到头,真的仅用文字表达意思,他这边是否真能接受呢?——不管怎么说,女孩能这样,已经可以了,说明她还是懂事的!
虽说他不是老板、大款,没有良坤那样的经济实力!却在每年寒暑结束,两个学期开学前,总能按时汇款到账。转眼初中过去,高中也将结束,这天,他突然收到了她家中寄来的茶叶,说是家乡特产,他觉得不需要这样!有心想退回去,怕以为他嫌“礼轻”,而且退回去的做法也显得不近人情!就对女孩说,以后千万不要再有这样的事!从内心上来说,他不想增加她家丝毫的负担!过后一想,或许与女孩将要面临上大学的事情有关,是否在担忧他这边会不会继续资助?如果是这样,得赶紧对人家有个交代,明确表示将继续给予支持,并借此机会一并把准备在后面要说的内容讲出来。
应该说,四年的大学费用对于他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开支了!好在大学期间,学生可以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有所减轻家庭负担,这不只是个经济问题,还有一个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得到锻炼,从而起到提前规划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作用。从年龄上来说,她已是成年了,他不能像前面那样支持所有的费用,这对双方都有好处!虽然这样,当他向女孩说了自己的想法时,竟有了语言不顺、惭愧的感觉!
随着年岁增加,越往后,女孩在电话里的言辞表达能力有所好转,但总显羞涩,对此,他是把“羞涩”与“纯真”划等号的,倒是良坤那边的女孩,无论是平时听到,还是 亲眼见过的一次,对比下来,两人差异很大!良坤那边的女孩表现出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言谈举止俨然是一副“女强人”雏形!这与他心目中“被资助”的弱者形象相差很大!而良坤却很赞赏这点,说:“‘只有想当元帅的兵才是好兵’,资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受资助者能自强起来!”话虽说的有道理,也很硬气!但对于他这边的女孩,他并没有太高期望,只想她从此离开山村,能通过所学知识,谋得一个职业,从此安身立命!
说到改变命运这样的话题,曾有一次用短信联系他,说是她父亲的意思,能否为家中的哥在他这边找一个工作?他知道她那哥没念过书,就问是否有什么技能,哪怕是瓦工、木工之类。同时说了这边的就业状况,现在有文凭、有技术的人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往深里面说,不要说没有念过书,没有技能,更主要的是,他不想与她那家庭再有其他方面的关系,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而且,如果那样,要生出多少枝节?把原本简单的事,搞得很复杂,到时难说是一件好事。
既然没能帮上她哥的忙,顾及到他与良坤两边的女孩是同村人,无论是下乡见面,还是偶尔电话联系,他都没有对良坤说起要他为她哥介绍工作的事。
这天午饭,一瓶啤酒快要喝完时,良坤对他说,已有资助下一个学生的打算,口气丝毫没有为此需要增加负担的压力,反而显得很是兴奋,像是做成一桩事情之后,接着准备做第二桩的神态!还不忘打招呼,说这次没有要他跟了自己再资助的意思,而是把他当成自己人一样让他知道的。——他确实没有感到为难,认为凡事需量力而行,这就像乘坐飞机时,在紧急情况下需要戴氧气面罩时,先要自己戴好,再为身旁需要帮助的人戴上!认为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资助这件事上。
有时他也设想过,如果自己是有钱人,是否会资助更多的孩子,所谓在更大的范围和层面上去做?比如通过公益组织,从而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他还想:如果善意付出惠及的是一个群体,可以用“善举”来形容,这与做一件善事,相对单个的人,有着量上的差异。从获得感受上来对比也是不一样的,善举产生的反响是一种隔空宏观感受,是概略性的,得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而不是那种亲历亲为的感受。
做一件善事还是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与自身条件有关,或者说与能力有关,还与对方的需求有关。如果你仅有一元钱,给了需要的人,而对于有钱人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相对于接受者的需求和感受却是一样的。对接受者来说,不考虑行善人能力,接受者当然看重的是付出更多的那位。然而,无论能力有多大,谁都想做“雪中送炭”的那位,而不是“锦上添花”……
良坤对他说起准备再次资助的事,是在总结了前面的做法之后,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所谓“值得”,不啻是指帮助别人的意义,还在于由此产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良坤现在的状态,不了解的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曾经患有绝症的人!
如果说在资助女孩之前,他想做些有益于人的事是一种意愿,是一个念头,至此有了具体的实践,开了一个头,受限的是自己的经济能力,好在有益于他人的事,不仅是物质和经济上的,有时还可以是一个行为,也可以是一句言辞,所谓良言一句暖于阳春就是这个意思。
做善事自己能从中受益,哪为了这样一种“受益”是否会影响到做善事的本意或者“动机”呢?
他认为,感受的产生是通过接触外界才会有的,即使为了愉悦自己,只有做了才感受得到。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一个行为的两个结果。为了自己的感受而去做,即使看作是在图“回报”,也应加以称道!这里值得称道的不只是行为本身,还在于行为方式——为了满足自我心灵上的需要,做法是“私下”的,没有“广而告之”,更没有炫耀!这种行事方式正是做善事与做好事之间的细微差异之处。
还有一种情况,当对方处于需要帮助时,可能仅是一时之难,过后有可能对你的“涌泉相报”!这依然不影响到你最初的本意,因为并不是你一开始所希望的,这只会让你更加坚信,你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方面的善意表达或付出,还体现在用词上,反映了行为者的自我意识!不能有“施舍”的想法!因为“施舍”会使人与“施主”联系起来,从而有了“施者为上,受者为下”的感觉,不似“行善”和“做善事”,体现的是单方善意付出,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有的人之所以拒绝别人的帮助,就是因为没有顾及到受者的自尊,从而导致“好心做坏事”!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对方接受你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成全——是他们在成全了你的善意!
现如今,“点击量”竟也能成为一种收益!用到“收益”两字,就存在成本核算,一些视频内容,会让你猜测他们的真实动机?前面所讲的赠送叉烧套餐,希望是真实场景的展现,并不是编排的剧情,虽说宣传也是一种善意,却总没有真实的事例来得自然动人。
由于资助上学的事情,他与良坤在一起吃饭的机会要多于之前,彼此间仿佛多了一层别人不了解的默契,午餐时有了更多的相同话题,经常会交流一些诸如此类的看法和观点,滴酒不沾的他,有时兴致所致,竟也会来上一小杯助兴,而良坤的健康指标,已完全恢复正常!回想刚开始得病那会,说的全是“从此要看开一切”的内容,现在说的多的是:为人在世,要多做有益于人的事,这不光是在帮别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奖赏,是一种福报的积累。
转眼就到了女孩大学毕业的时间,女孩是在省城读的大学,或许没有比这地方让她更熟悉的城市了,她就在这个城市找了工作,一般来说,意味着她今后的生活甚至是后面的人生更多地会和这个城市联系在了一起。他除了在她念书的期间,从良坤那里了解她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对于她现在的工作,从未主动问起过,觉得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和生活,再说,自己不见得有比她本人有更好的主张,而且,现在已不是刚开始支持她上学的时候那样了,社会上对于学历和文凭的认识,就像人手一部手机一样普遍,有,不稀奇!没有,肯定不行!有些来自农村的,毕业后,在城市生活了一阶段,竟又回到一开始就想离开的地方,家乡仿佛成了“希望的田野”!当然,他们回到农村,不是重复父母的生活,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按照所学在农村开始了全新的实践。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人对幸福的自我感受和体会,却难说受物质条件或环境变化的影响。从年龄上来说,她应该是进入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或者说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不会成为父亲想要为她哥换亲的条件对象了!
他有时设想,如果她结婚时发来请帖,他是否会到场?他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二十多年前她在雨中哭喊奶奶的样子,他如果稀奇她现在长成的样子,有可能会作为喜宴的宾客,只是当别人问起时,她将如何对人说起他与她家的关系?他是不希望向别人说起资助一事的,对她也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他是不会到场的,但会随上一份喜礼,表示祝贺!
转眼,对她结婚场景的想象,也已过去二年时间了,已有连续三年没有接到她拜年的电话了,虽然加过微信,从未用过,这样几乎是断了联系!对此,他没有丝毫的想法,觉得事情就应该是这样,自己给予她微薄的资助,不能要求人家永远记得你,那样反倒会让他不自在!虽然这样,翻手机时,偶尔会看到她仍在的微信号,就会冒出“不知她现在怎样了”的想法——仅此而已!每在这时,他很为自己能这样平静地对待而感到欣慰,这样的欣慰是资助她上学获得愉悦感受之后的自然延伸!他还想到,有可能她也会在偶尔间看到他的微信存在,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因此,在中断联系后的第五年,终于删去了她的微信,以此来模糊对她的记忆,惟有内心的那份感受,像赠人的玫瑰,——余香依存。
作者:毛正华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