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间导读的内容是真正的问题,我当时想到的是孩子,她不想写作业,她想看电视,她不想早点睡觉等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问题。不想写作业的背后可能是想玩,作业对她有困难,觉得作业没意思等各种可能。这让我想到了船长常讲的不要掉在具象问题了。我这次对这句话好像理解更深入一些了。因为具象问题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如果掉在具象问题里,就可能因为问题没有找对,而进到了错误的方向。结果可能南辕北辙。
我到底是谁,我如何才能成为我自己,成为自己意味着什么?
我个人理解,罗杰斯在这一章主要就是阐述成为自己意味着什么。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的案例,关于来访者对于自我的描述,自我的状态,自我的情感,自我的矛盾等的描述,以及他们对自我的探索。读着那些当事人的自我探索,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
我从小就特别自卑,因为自己特殊的家庭环境,因为自己长的丑。为了掩盖我的自卑,我就在其他方面特别努力,我特别勤劳,帮家里做各种各样的家务,以讨好家人,获得认可。我努力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以获得家人,老师和周围人的认可。我工作也特别努力上进,以获得领导及同事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做的特别累,很害怕自己犯错误,一旦犯了错误,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糟糕至极。完全不能接受自己。我内心深处的认知就是,我做错一件事,整个人就没有价值了。把我的错误等同于我,
我一直觉得自己长的丑,很害怕照相,也很少照镜子。我的个人照片很少,多数都是跟其他人的合影。每次照相时,我都感觉自己的表情特别不自然,因为心里有阴影,底版不好,怎么照也不会好看。我在内心不能接纳自己的外表,觉得自己脸型,鼻子,嘴巴都不好看。
我内心总是充满着不安全感,焦虑,担心,担心孩子的未来,担心自己的未来,对于不确定的未来充满着恐惧。所以,我会去学习很多东西,听各类课程,买很多书。我要把自己填满,让自己更有价值,这样才不会被淘汰。虽然这些选择中多数是出于兴趣,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恐惧。
罗杰斯在书中描述的,深入面具背后,体验情感,在体验中发现自我。这是我最近才有的一些感悟。我参加很多事情,每件事情,我都想做好,最后把自己累得喘不过气来,但我看到新的事情,还会忍不住想要去做。跟选择纠结的人不同,我是太容易做出选择的人。我最近就在自己选择的各种事情中体验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累,纠结,焦虑,痛苦,矛盾等。我在这些体验中看到自己的需要,慢慢学会取舍。
罗杰斯在书中描述,真实自我的一些普遍特征:对经验开放,信赖自己的有机体,内在的评价源,成为过程的意志。关于对经验开放,我觉得,有了对经验的开放,自我会变得轻松。以前,我在做事情时,经常会纠结,外在一个声音,内在一个声音,总是经常在打架,不知道哪一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声音。我现在感受到,这样的声音慢慢少了,我不再纠结哪一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声音了,而是让自己更深入的去体验。对于信赖自己的有机体,我理解为信任自己的直觉。我现在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不能相信孩子了,因为我不相信自己,我是把对自己的不信任投射给了孩子。当我对自己有更多信任时,对孩子的信任就自然发生了。这确实是很奇妙的体验。内在的评价源,这是我满意的生活方式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拨开了我对内在评价的迷雾,我一直不清楚如何进行自我评价。而这个是否满意一下子让我清晰很多,感觉有了方向。
成为过程的意志,是我最近感受特别深刻的一个部分。生命是一个不断流动和变化的过程,任何体验都是自我生命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并不是只有成功,快乐才是有意义的,我经历的失落,挫败,无助,恐惧,难过,痛苦,绝望对我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罗杰斯所说,个人形成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不是一个产品,是流动的,不是固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而不是用我们的经验去指导对方如何。用我们的经验框架去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