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80后,小时候老师经常说的就是:你们是父母围绕着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其实,我这个“小公主”也没少过“穷日子”。
我上小学的时候,离家三站路的地方有一个游泳池。一到夏天,我就和朋友们去游泳。我妈一般给我两块钱,这个是游泳池的票钱。其他的预算没有,天热喝水有水龙头,吃饭也可以饿着回来吃。
那时候的家长不怕孩子溺水,反正有游泳圈,也不怕感冒,泳衣会穿在身上晒干。为了省事,我都跟朋友们直接穿好泳衣,胳膊上挎着鼓着气的游泳圈,手里捏着两块钱,顶着晃眼的大太阳,走去游泳池。
从家到游泳池要走三站路,西安中午的大太阳把树都晒蔫了,每一个都营养不良的样子,遮不到什么阳光,我们还没走到泳池就晒黑了。一路走的满身都是汗,碰到泳池前的水龙头,拧开,歪着头,张开嘴巴,对着水柱,从侧面围攻,咕嘟咕嘟灌一肚子,然后一抹脸, 买张票,开心的游泳开始了。
那时我们小镇没有什么高楼,游泳池修的非常大,不像现在的泳池,修的总有点不好意思的小家子气。泳池边超大喇叭循环播放刘德华的歌,我们在水里泡着,游了圈又一圈。开始游时,太阳晒得水面明晃晃的睁不开眼睛,我们一直游一直游,游的太阳渐渐西沉,游的水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柔软,游的自己越来越块肥皂一样融化在池子里。这时管理员就该赶我们走了,他们五点下班,四点半要清场子。
我们虽然是瞎游,也挺费力气。回到家已经饿的满眼冒星,看什么就吃什么,我创造的记录是把一家人中午剩的米饭和早上剩的稀饭全部吃光。那时的孩子简直是人形烘干机,刚从泳池爬出来时侯,全身滴答着水,像从水塘里捞出来的鱼,走到家泳衣都就干了,脱掉后,身上印着泳衣形状,没盖住的皮肤被晒得黢黑,盖住的皮肤被衬得透亮。因为游太久,晚上睡着了,还是感觉飘在水上,忽悠忽悠,舒服极了。每年夏天,孩子们身上都背着一个泳衣形状,到了冬天就神奇地白回来,第二年再晒出来,晒出的泳衣形状是夏天快乐的皮肤徽章。
其实两块钱也是一笔“巨资”,两块钱的快乐也不能持续太久。哪怕做完了所有的暑期作业也不行,父母觉得两块钱拿去买本练习册还挺便宜,买张游泳票就太贵了。过日子讲究性价比,习题册是给未来下注,一点不贵。游泳是纯玩,游不出来什么,就是不划算。
每次谈起这个问题,我就说游不出来是因为所有的装备只有游泳圈,没有人教,要上游泳课。我妈说,游都不会游,哪有天赋,还报课?这种诡异的逻辑还可以用在钢琴上,我说想上钢琴课,我妈盘点了一下我家祖祖辈辈没有搞音乐的,就说我没有天赋。我又提起家里祖祖辈辈也没有上大学的,我妈就立马不高兴了。读大学这件事,只要努力就行,对天赋要求不高,不像弹钢琴和游泳。后来有个概念“沉没资本”,在我们父母那里,钱可以花在考大学的路上,即使沉没了,那也是无怨无悔,花在兴趣班上,那就纯粹是打水漂,听个响。
我们那时的暑假太漫长了,作业又很少,随便写写就完了,没有公众号普及“分水岭”,爸妈有时候连我们几年级都想不起来了。他们舍不得花钱报兴趣班,现在所谓便宜大碗的少年宫兴趣班,我们那时候可是奢侈品。我的小学班长,她爸爸是大专的校长,她从小就去少年宫学才艺,后来我们考到了同一个大学,她出现在大学晚会的各个舞台上,我出现在图书馆的各个书架旁。她因为“有钱”,多才多艺。我因为“没钱”,只能去旧书摊上买书。后来,她成了一名会跳民族舞的大学辅导员,我成为了一名爱看书的大学辅导员,我们都有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