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在纠正旧习惯和养成新习惯时陷入困境,不知该如何是好。
同样,相信我们很多人听说过一个原则,叫做“21天改正坏习惯”,意思是,需要持续坚持21天新习惯,才能够将旧习惯抹除。
没错,时间我们知道了,但是方法呢?
很多人都在坚持了21天之后,再遇到相同情景时依然会反弹,就比如我的大学室友,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直到临近期末时,他们说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让我监督,为此还将游戏卸载以示决心。
之后他们也确实没有再玩,每天跟着我泡图书馆,坚持了1个月。可是当期末考试结束后,其中一人又打回原形,另外两个室友随后也反弹回老样子。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时间只是一个压制旧习惯的限度,并不能彻底抹除对旧习惯的执念。当改掉旧习惯的压力消失之后,回到原先的环境下时,依然会很容易的反弹。
我们常常会把这类问题归为心理学,而心理学其实就是脑科学,因为在中国人的语境下,常常说用心思考,所以翻译过来时称为脑科学。
那么我们就要先来了解下我们的大脑。
我们都曾有过这么一种体验,比如说高三时你在教室坐了一天,也没跑没跳的,甚至说几乎没怎么走动,但就是饿得特别的快,那是因为你特别能吃吗?
当然不是,那是因为大脑的耗能极高,虽然重量只占到身体的5%,但是耗能却达到25%。
因此,我们大脑有一个自动保护机制,那就是——太累的事,老子不干。
就比如说当你跑3000米时,只剩下半圈了你会坚持跑完,但如果这时候有个人说再加两圈,你内心一定会十分抵触说不跑了,连最后半圈都懒得去挣扎。我们会拒绝再有高耗能的事情去做,那么大脑同理,会本能地拒绝高耗能的事情。
弄明白这件事,我们来说一下两个概念: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
如果给你出一道数学题:1+1=?、2×3=?,你一定可以脱口而出的答出来,完全凭觉。
但是给你出一道题:8524+2311×8088=?
很明显,正常人都无法脱口而出。
第一种可以脱口而出的题,就运用了非理性思维;第二种需要借助工具加以演算的题,就要动用了理性思维。
当我们涉及到第二类题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抵触,数字越大需要的演算越多时,运用的理性思维越多,大脑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OK,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来举个例子。
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右手持筷,但是当你要换成左手持筷时就发现特别的困难,其实我们仔细地想一下不过就是几根手指动了动而已,这玩意有什么困难的呐,但是怎么就改不过呢?
那是因为你想把旧有的习惯抛弃,添加新的习惯要用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消耗大脑能量的,所以大脑会自觉地拒绝你,说你别瞎折腾了,回到原来样子就可以了。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叫做记忆池,这块区域存放着你所有过往的经验,习惯,知识,我们可以把记忆池理解为搜索引擎的信息库。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大脑会第一时间检索这块区域,从这个池子里copy相似应对手段,也就是开启非理性思维。比如说让你给我夹块肉,你不会去思考我的手应该先这样再那样,而是一气呵成,这个过程不费任何的脑力和精力,因为是大脑直接粘贴的。
说到这你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舍弃旧习惯,培养新习惯这么难了。
因为我们的大脑的记忆池中关于新习惯的案例太少,而且不经常动用,所以大脑在检索时会优先选择排在检索结果前几页的旧习惯案例。
如果还不理解,别急,我们分开来说。
非理性思维是什么?就相当于关键词搜索,你搜索马云,第一页第一条一定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你就会第一反应的导出关于他的信息。
那理性思维是啥呀?就相当于高级检索和信息输入,假如你要搜索的不是阿里巴巴的马云,而是某个高中一个叫做马云的人民教师,你就要设定好各种限定条件,甚至还要翻上好几页,如果没有相关词条就需要你自己动脑录入。
所以,养成新习惯的唯一方法,就是使用理性思维。
聪明人和普通人之间有一项重要的区别,就是聪明人懂得一项技能——观察并纠正自己的思维运转。 而普通人,往往在被自己的思维所操控。
啥意思呢?举个例子:
我们使用百度搜索一篇有关于建筑设计的论文,首页的前几列词条基本都是广告和一些烂大街的水文。那么一部分人选择去一条条的辨别,而一些人会直接上中国知网或百度学术去检索,一下就获取了最新、最精准的信息。
后者就是聪明人,他们只抓取最核心的问题并且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站,不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而普通人往往被操控,因为搜索结果是根据个人检索习惯安排的,所以表面上看是在甄选,其实已经走入思维的陷阱。
上面的类比极其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在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表面的行动都是由思维决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学东西那么快,因为他们抓取了最核心的要点,并围绕着一个客观的标准去严格规范,而不是凭感觉地觉得“差不多”了或者亦步亦趋地去模仿。所以哪怕刚开始第一遍会比较慢,但是之后会呈指数级地成长,并且形成自己的风格。
很复杂的一个例子哈,最后希望你能成为自己思维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