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连续看了两部纪录片,一直没时间记录观后感,两部纪录片都是青年导演郭柯的作品,同样一个题材——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内地现存的慰安妇。第一部纪录片叫《三十二》,第二部叫《二十二》,第二部于2017年8月14日在国内电影院公映,知道《二十二》是因为去年在微博上看到张歆艺的自发宣传,导演郭柯特别感谢了张歆艺,在纪录片拍摄资金最困难的时期,是张歆艺毫不犹豫伸出了援手,受张歆艺的影响,很多公众人物都为这部电影的上映自发充当宣传媒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部纪录片,并走进了电影院观看和了解了这群老人的故事。
我是先看了《二十二》之后,再去搜索了《三十二》来看,话题很沉重,同时发人深省。《二十二》记录了截止到2014年中国内地仅存的22名慰安妇的日常生活,这位年轻的导演花费了四年的时间横跨了五个省拍摄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光是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位导演就很了不起,这部纪录片涉及到的话题敏感而沉重,且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数次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到最后这部影片完成到公映是通过三万多人众筹的方式完成的,在影片的最后,专门在大荧幕上滚动播放了这三万多人的姓名,导演说,这部纪录片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整部影片的基调都克制而冷静,全片没有一句解说,没有穿插任何音乐,只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才插入了一曲山歌,导演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这些老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并不刻意去提起她们经历的伤痛,也不愿意去揭露她们的伤疤,他说,这群老人就像是自己的奶奶一样,谁愿意去伤害自己的奶奶呢?关于这部影片,有些人说导演拍摄这样一个题材本身就是在提醒老人回忆那段不堪的岁月,是在消费她们的苦难,而我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导演的拍摄并没有直戳老人的伤痛,也没有逼迫老人回忆,反而整个拍摄都特别克制,只是记录而不去打扰,老人们愿意说就说,不愿意说那就不提,眼泪是真实的,笑容也是真实的,画面中大多是她们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或者一个人住在养老院,她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吃饭做事闲聊喂猫,你会从大荧幕上了解到一个个真实立体生动的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劫后重生的“慰安妇”,并且这群生活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经历的老人们表现出超乎想象的善良和乐观让人特别动容,豆瓣上有一篇影评说,让我走进电影院的是她们的仇恨,而让我们哭着走出来的是她们的温柔,我深表赞同,岁月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在这部影片中的老人大多已经九十高龄,在电影上映之后,22位幸存老人也只剩下8位了,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减少,随着她们的离去,她们曾经所经历的苦难和历史也随之归于尘土,如果不是导演记录下这些最后的影像,大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忘记这段历史,忘记这样一个群体,有人认为她们是肮脏耻辱的代名词,甚至在面对遗留下的慰安所时表现出唾弃,我想,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此,不是为了煽动人们的仇恨,而是为了提醒我们尤其是更年轻的一代人不要忘记历史。在这部纪录片中,有假意答应嫁给日本人实则偷运出子弹来抗日的孤寡残疾老人林爱兰,她在讲到那段历史的时候说起打日本人神采奕奕,对她来说最宝贵的便是抗日奖章;有生下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现在生活依旧贫苦的老人韦绍兰,她也是第一部纪录片《三十二》的主角,她说起自己受过的苦难和委屈,但你却很少听到她的抱怨,她一个月低保费30,吃着最便宜的白菜,她说钱少就省着点花,她说,这个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着条命来看,她还说,现在生活红红火火,没想过死,怎么会想死呢,她的乐观和善良特别打动人心。还有自己改名从韩国逃到中国来的老人毛银梅,她现在和自己的养女生活在一起,还有因为备受日军摧残而终生不孕的老人,有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留着喂流浪猫的老人,她们大多数人被日军抓走,白天挖战壕,晚上惨遭蹂躏,她们不愿意再去回想过去那段非人的岁月,她们大多数人逃回来以后被人误解嘲笑非议,她们好多人不愿意提起就是因为旁人的非议,她们大多数人就这么苟且偷生活到了八九十岁高龄,遗憾的是她们现在的生活状况仍旧不如意,她们大多数人生活依旧很艰难。
她们说谢谢大家来看望关心她们,她们有人说希望中日友好不要再打仗,作为受害者她们没有怀抱巨大的仇恨,而是心存善良,如此乐观积极地生活下来。有位老人在看到志愿者给她看的日本军人老了的样子,原以为她会特别激动,谁知道她很平静地带着玩笑口吻说,原来日本人老了胡子也会白。其实该说谢谢的人是我们,因为如果没有她们的牺牲,哪来我们今天平静幸福的生活,所以她们不应该感到羞耻,她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电影在葬礼中拉开帷幕,最后又以葬礼谢幕,白茫茫的大地一片苍茫,有种无力感袭上心头,我们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呢。尚还活着的屈指可数的几位老人在与时间赛跑,当所有的幸存者都归于尘土与世长辞后,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她们,还有多少人知道那段历史。
或许我们该反省的是部分扭曲的价值观,感谢郭柯导演让这个特殊群体被我们了解,祝愿还活着的老人们健康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