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应该是每个学生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意志保证,自信心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成就的大小,而且和生活幸福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怎么样培养学生的自信,特别怎样帮助自信心不强学生树立自信心,始终是每个教师所要面临的教育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这样说过:一个人的收入增加后,他发现自己的希望活跃起来,并且积极地为获得几年前从未有过的东西而奋斗。一般的美国人希望有汽车、冰箱、电视机,因为获得这些东西的确是可能的事情,他们暂时没有获得快艇或飞机的奢望,因为这些东西实际上距普通的美国人还较远,而且很可能他们在无意识中也不存在有这样的希望。
同样,只有当学生觉得他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时,他才可能为之而努力。乞丐不会羡慕百万富翁变成千万富翁,他只会羡慕其他乞丐比他多讨了一个铜板。可能达到的目标才是会激起人们的欲望,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同样如此。
维果斯基提出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即在学生现有水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主张教学应当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潜能,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提供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学生在不断地成功体验中建立自信,从而实现认知发展和意志培养的双重发展。
从这个角度上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是成功之父”,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学生寻找成功的“可能性”,来做为学生自信的“垫脚石”。这样的教师,才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是真正的教师。因为学生既需要“鱼”,更需要“渔”。
如果教师只能进行学科知识教学,只关注知识传输,则是一种低层次教育,和市场上一些培训班无异;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只是进行所谓的“励志教育”,则自信教育就缺失载体,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和市场上的打鸡血式“XX训练营”类似,无法培养持久而牢固的自信心。
只有把学科教学和自信心培养相结合,才是有机的、可持续地自信心教育。
对于班主任来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和学校活动过程中,不断寻找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点”;同时,要设法使各科老师的学科教学、学校活动、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助推学生不断走向自信。这是班主任无可取代的岗位和角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