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抱歉 你可能真的不会...

看到今天这个标题,很多人可能会说,开玩笑,这辈子我做的最多的就是自我介绍,这还要人教?

如果有类似想法的小伙伴呢,今天这篇文章不妨花3分钟的时间先看一下。

关于自我介绍,的确懂我们的人莫过于我们自己,但是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大有不同,尤其是目前想要做互联网自媒体的小伙伴(敲重点!!!)

一、面试时自我介绍

面试时的自我介绍,即用最短的时间最快呈现你自己,让对方引起对你的兴趣。

来看一下教科书级别的面试分别是什么样子:


令人心动的offer 第2季:王骁的一般简历,引起一片喧哗,这人不简单_腾讯视频



令人心动的offer:浩源高能面试_腾讯视频

面试时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大点:

1. 基础6要素

自信大方 面带微笑 状态积极 注意仪容 逻辑清晰 言简意赅

2. 时长控制1-3分钟

时长=简历页数*60S+30S,一页简历差不多60S,3页不要超过3分钟

3. 内容硬核 快速展现能力

内容快速围绕你的行业经历、过往业务能力(重点围绕招聘要求你所参与过的项目及当时取得的业绩)、可塑性等(结合目前求职岗位及公司针对性谈)。

4. 多用数字量化 少谈理想及期待

公司招聘是要能干事的人,多谈能力,少谈空话(比如学习能力强等)。

5. 不要给自己挖坑

对于你讲出来的项目和数字业绩,一定是有事实依据并且经得起推敲。

6.目的明确 不卑不亢

二、公开社群的自我介绍

这一点应该是很多参加线上学习的朋友会面临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每一个社群都要让我们做这个步骤呢?

1. 破冰

新人进群,大家彼此介绍,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加深彼此印象。

2. 社交

在之前的文章跟大家讲过,高价和低价课程所对应的用户画像有很大差别。高价课社群,相比这门课的价值,很多用户更强调社群内资源链接或者说跟任课老师以及背后资源的微妙链接,比如MBA、湖畔大学等。

你以为大佬们真的是花钱跑去学习吗?No,他们更多的重心是利用做同学的契机,挖掘更多潜在的资源和合作机会,没有一个身份比做同学这样来的更加自然和微妙

线上社群也是如此,所以在这里给大家敲重点,后期只要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一定要有一种复利思维,除了获得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争取每次表达自我的机会,用心做好每一次自我介绍。

社群自我介绍模板:

昵称:

坐标:

身份标签:

一句话介绍自己:

做过最自豪的事:

你能给大家提供的帮助:

本次学习希望获得什么:

三、公号介绍

视频号的开通,让很多朋友开始使用公众号,那如何做好自己的公号介绍呢?(找不到个人介绍的位置,看下图自动回复)

公号介绍类型分为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不定形式,具体结合你的个人定位,字数结合个人性格和文风可以自由选择,常见的介绍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  图片介绍

图片中包含个人/ 社群 / 知识星球等内容,或者将你的经历生成一张长图也可以。

2. 几句话介绍

简略几句话,期待和粉丝一起努力,这种多见于个人自媒体,公号内容相对比较个性,重心更放在内容传达。

3.3. 简短文字介绍

简单介绍自己的情况、公号定位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故事 有观点 有态度的一类,文末会添加自己的微信号或者回复关键词赠送相应资料,依次增加粉丝等。

4. 视频或者音频(相对较少)

建议:初期小白或者没有太多自媒体经验的,建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微信公号定位,模仿跟你账号定位、领域相类似的大V,先写一版适合自己的介绍。后期根据粉丝情况,再逐步完善。

四、长文介绍

长文介绍,即通过通过一篇文章详细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目前做这个公众号的发心,包括未来想带给粉丝什么价值。

一般,一篇长文背后会顺带附加上自己目前的产品(比如训练营、社群服务等),通过长文介绍+产品,直接起到粉丝留存的目的。

长文介绍,多见于社群资源互推时推送或者粉丝添加公号后自动回复。


五、社交平台个性签名介绍

个性签名就像品牌必备Slogan一样,签名的实质其实就是你的个人定位。

如何让别人快速的记住你?

品牌名简单、好记、易搜索

分段描述,有条理的罗列自己过去的成绩及获得荣誉

多用名词(即你的职务、或者职业标签等)


五、添加好友时给别人的介绍

很多人添加好友以后,会有以下问题出现:

添加时不备注任何信息

添加以后不说话

社交网络让链接变得简单,但却让人际关系变得敷衍。如果只是简单添加或者只表达“你好厉害”“我好喜欢你”这样的回复,很难让别人记住你,更让别人没有办法对你进行个人备注或者资源上的匹配,如果长期不互动,被删除的几率几乎为90%,因为别人也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圈子。

关于添加好友时的介绍,我曾在我的上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想了解的可以点击下方这篇文章:

周六参加的一场线下活动   让自己“无地自容”

人际关系,说到底是圈子和能量的交换。

我们不做没边界的“伸手党”,但也不要做默默无声的“陌生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