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习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民间围绕“迎秋”“祈福”“养生”形成了丰富的习俗,既蕴含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农耕社会的智慧。以下是立秋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一、迎秋与祭祀:感恩自然,祈求丰收

祭祀土地神

立秋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古代农民会举行“祭秋”仪式,向土地神献上新收获的谷物、瓜果,感谢其庇佑,并祈求后续丰收。这一习俗在农村地区尤为盛行,部分地方至今保留着“拜秋神”的传统。

“咬秋”或“啃秋”

吃西瓜:在南方,立秋当日吃西瓜被称为“咬秋”,寓意“咬住秋天”,防止秋燥,同时象征消暑解渴、迎接丰收。

吃秋桃:部分地区有立秋吃桃的习俗,吃完后保留桃核,待除夕夜烧成灰烬,寓意驱邪避灾。

吃饺子或馄饨:北方部分地区认为立秋吃饺子(“抢秋膘”)能补充夏季消耗的体力,为秋冬储备能量。

二、贴秋膘与养生:调养身体,适应季节

贴秋膘

夏季因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立秋后,民间流行“以肉贴膘”,通过食用炖肉、烤肉、红烧肉等高热量食物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这一习俗反映了农耕时代对能量储备的重视。

喝“秋水”

部分地区有立秋日清晨喝井水的习俗,称为“喝秋水”,认为可消除暑气,预防秋燥引起的疾病。现代可理解为补充水分,适应季节变化。

三、农事相关:顺应天时,备战秋收

晒秋

在江西婺源等山区,立秋后村民会利用房前屋后及窗台、屋顶晾晒农作物(如辣椒、玉米、稻谷),形成色彩斑斓的“晒秋”景观。这一习俗既是农事活动,也演变为独特的民俗文化符号,吸引游客体验。

尝新节

部分地区在立秋前后举办“尝新节”,农民将新收获的稻米、麦子磨成粉,制成面食或糕点,全家共享,庆祝丰收在望。

四、趣味习俗:驱邪避灾,祈福平安

称体重

古代立秋日,人们会称体重,与立夏时的记录对比。若体重减轻,则需“贴秋膘”补养;若体重增加,则被视为健康吉祥的象征。

悬秤称人

与称体重类似,部分地区用大秤称人,尤其是儿童,以监测健康状况,体现对家人福祉的关怀。

戴楸叶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立秋日男女皆戴楸叶(楸树叶子)于发间,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插鬓,寓意驱邪避灾、迎接吉祥。

五、文学与艺术:寄托秋思,传承文化

诗词歌赋

立秋常引发文人墨客的感慨,如唐代诗人刘言史《立秋》诗:“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通过描绘自然变化,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绘画与手工艺

民间艺人会创作以立秋为主题的剪纸、刺绣、面塑等作品,展现秋收景象或吉祥图案,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代意义:文化传承与健康生活

立秋习俗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更蕴含科学养生智慧。例如,“贴秋膘”需根据体质调整饮食,避免过度进补;“晒秋”成为乡村旅游亮点,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如今,人们通过参与立秋活动,感受季节更迭,传承农耕文明,同时注重健康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立秋的习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生动体现,承载着对丰收的期盼、对健康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立秋作为中国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来庆祝这一时刻。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立秋习俗: 一、...
    Astraea1阅读 145评论 0 4
  • 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
    鱼与水之歌阅读 196评论 0 11
  • 立秋习俗,我来说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立秋之后的一些具有区域性的传统习俗,养生之道,是深受百姓青睐的。而且温和...
    胡杨林_e5db阅读 455评论 0 0
  •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一夕之间,季节转换了冷暖 心事还停留在盛夏的夜里辗转,转眼又是立秋。 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
    浪花点点波阅读 442评论 0 0
  • “秋风起,食腊味”,这是岭南地区的俗语。立秋之后,北风送爽,正是制作腊味的好时节。 市场上的摊档里会挂起一串串、一...
    一树清梦阅读 224评论 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