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期的年味
还是记得小时候的过年,相对现在的我来说,小时候的过年气氛更浓,更喜欢小时候的春节。
幼年过年元素:红包,手工粑喱,大扫除,妈妈做食品,炸豆腐,炸肉,炸鱼,家里杀猪,炒瓜子花生,自己与姐姐准备过年,擦洗家具,搞卫生,赶集。
购物方面就是被动的,每次都期待爸妈去赶集回来时给我们带好吃的,有时候去街上给我与姐弟买新衣服。我比较喜欢过年之前的忙碌的状态,全家人都期待着过年,爸爸忙着在过年之前把工钱收起来,妈妈负责带着我与姐姐做家务,我与姐姐打些小下手,把家里储备水的缸子收拾好,与姐姐结伴去挑水,与姐姐分工搞卫生;在妈妈蒸吧里的时候帮妈妈做点小事,顺便品尝到最新出炉的美食。一般在过年前几天的晚上,妈妈会炸上一些圆子,用面粉活着鸡蛋,加些红薯丝炸着,这是我们喜欢吃的。
妈妈提前与亲戚邻舍一起合伙准备过年的零食,从集上买生的葵花籽,准备好自己种的花生然后与邻居们一起合作炒熟这些坚果,再准备一些其他的点心,家里过年的零食就准备好了。
记得小时候拜年的礼品很简单,就是一包500克的白砂糖,好一点的就是一包一斤的甜姜片,一包甜冬瓜箭,大多数就是用白糖。
亲戚来家里拜年的回礼就是蒸的粑喱有高粱粑粑,糯米粑粑,这些稍微加工就是美食。
小时候最高兴的时刻就是30晚上父母给压岁钱的时刻了,30那天洗澡洗头,把自己收拾得美美的,穿上妈妈买的新衣服,拿着红包看着春晚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中学时的春节
到了读中学时,我家因为弟弟与我读书的原因,爸妈就搬到了城里,爸妈做着糊口的小买卖,我们一家人挤在了一间不大的房子里面。那时候年纪大一些了,于是可以做点家务活,家里过年前的大扫除就交给我与弟弟了,在十二月十五之前,姐弟俩就完成了家里的扫弹煤活动,从屋顶到床角各个角落都要被收拾清扫一遍。
因为妈妈要照顾小摊的生意,所以从那以后再也吃不到妈妈做的美食了,炸圆子,蒸吧里这些没有了。爸妈比之前忙碌,家里的家务活要到晚上回家了才做,过年的一些风俗比起之前也简化了。很多东西都是去买,再也吃不上妈妈做的原生态食品了。
而除夕那天在人来人往的街头看一波又一波的人们聚集起来又退去成了大年三十的一道靓丽风景,我与姐姐两个人在大年三十看小摊,替妈妈去吃饭,有时候一家五口的团圆饭变成四口,姐姐在外上班偶尔不回家过年。有时候看着空缺的一个位置会很思念姐姐。
小时侯过年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未写完整。这次春节去村里拜年,特意去拍了自己之前的住房,房子的前面已经种上了橘子树。爸爸之前的器具已经卖掉,去家里墙上面还能看到读小学时弟弟与我的将状,大部分是弟弟的,已经被撕掉了,剩下一星半点纸片,上面布满了蜘蛛丝。伯伯看到我带着小朋友在看,开心的说,要像舅舅学习,做个栋梁之才。
18年的春节很普通,当初自己立下的小心愿,要在春节时主动链接几位之前不怎么聊天的远房亲戚,还要在伯伯叔叔家呆上两天,与亲人相处,回味童年,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交通不便,特别是后者直接没有实现。有点惋惜,只能看着照片回想。18年加油,愿下一个春节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