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和小学、初中不一样的地方很多,最突出的一条就是小、初重点关注学生会不会,所以会出现各种罚抄,罚背。高中阶段除了关注会不会,还要关注教学进度。
以往的教学,要到高三开学大概一个月才能进行完新课,感觉已经提前了。现在有高二进行完的,还有高中一年半就进行完所有课程,更有甚者高一结束就进入复习阶段。三年的课,一年学完,然后就是反复复习。
在高考压力下,没有最高效,只有更高效。各种异化的教学方式被拼命效仿。
带来的结果是老师把每节课知识点都塞的满满登登,怕遗漏知识点,怕进度赶不上,怕考试后被谈话。
现在流行的教学方式很少有铺垫,很少有让学生讨论,很少有让学生思考。基本上都是“知识诠释性教学”,直接给出知识点,把知识点解析为注意点,把注意点转化为重点、难点、考点。然后,习题来了。课本上的,配套练习上的,讲义上的。讲的好不如练得好。
这种知识点+注意点+例题+习题的课堂教学高效实用。只是学生不再对每一科有真正的兴趣。学习这件事就剩下一个,刷题,多刷题,刷更多的题,这样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考的好才是硬道理”是学生、家长、老师高度统一的价值观。
这种以抹杀学习兴趣,把学习作为流水线的教学方式会对学生有巨大危害:
其一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失去了终身学习的动力,一旦考上大学就失去了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兴趣。
其二即使高中阶段的成绩也是短时间高效,长时间低效的学习模式。很多学生刷题多,平时考试成绩还可以,可是关键时候掉链子,发挥失常,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1、教会学生真学习
所谓真学习,就是教会学生自己思考。印度哲人葛印卡说,别人证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
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体验、体悟、体察,尊重学生自己的感觉。
不仅在头脑里学习,还要加强学习与身体的链接。看到一段文字,一个公式,这些会给身体留下什么感受。
2、教学要有学科品味
每一学科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结晶。结合社会发展,从学科本身的运行机制认识学科。重现人类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学科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缺乏学科品味的教学就会变成冰冷的说教,让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比如初中学习化学时,说到物质的组成,会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直接让学生背诵会让学生很困惑。如果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到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再到汤姆生,卢瑟福,波尔,发展到量子理论。人们对原子的认识不断深入。而原子论由猜想到质量守恒,原子倍比定律等间接实证,确信了原子的存在。在人们还看不见原子的情况下,证实了原子存在的理由。在科学论证中学生开始思考什么是科学,科学怎样研究的科学精神。
3、教师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
有些老师认为提问和与学生交流属于浪费时间。直接给公式,直接提供做题模板和套路。这样做节约了时间,抹杀了激情。高考试卷中,每个知识点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都有独特的考查视角。只有学生愿意思考,喜欢挑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也能在高考中有好的发挥。
村上春树说的一段话特别适合高中学生:因为喜欢,所以能坚持,真正意义上的坚持,做一件事是不会痛苦的,而是很愉悦自然的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没有一丝放弃的理由。
教师课堂上要有意识捕捉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肯定它,强化他。那些知识要点他自己会领悟,那些题目他们自己会思考,会探究。